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特别关注如何能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为此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各种早教班、灌耳音、讲故事,更是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时间。但现实是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后,学习理解能力和成绩开始现出分化,除了少数学霸和学渣之外,大部分孩子处于中等水平。难道这些孩子的家庭投入的不足吗?我相信第一个家庭都为了孩子费尽了力,操尽了心。
那么,到底怎么样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更有效?
通过我对自己孩子教育的观察、实践与思考,我发现除了刻苦学习、培养兴趣,上各种培训班等等做法之外,通过训练孩子的敏感性,会是提高孩子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取得好成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敏感,是人类多种情绪之一,其特点是能够将有限的信息输入通过自己的联想、加工、变异,在大脑中形成大量信息的过程。这里的敏感不仅仅是情绪的敏感,更是对信息的敏感性。
当老师或他人提升某一个概念或信息时,例如13579,敏感性高的孩子会在大脑里生成大量相关可能性的信息,包括等差数列,奇数、首尾数的和相等……等信息碎片,基于这些可能的线索,结合上下文做进一步的筛选、排除、提炼,进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就象高水平的侦探在得到一条微小的线索之后,能够联想到许多可能性,再利用其他线索进行佐证、筛选,很快就能找到结果。
你看, 敏感性能力对于提升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但是这种敏感性是建立在大量记忆和刻意练习的基础上的,只有经过刻意练习之后,将原本外部加载的信息固化为自己的自身能力,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数据和经验库,就会变得敏感。
你可能说人家学霸是天生的,根本不是敏感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无论哪个学霸,他们花的时间和投入都不少,注意这里的投入效率是不同的。可能学霸收到一个新知识之后,他可能敏感得变化出多种信息,帮助记忆;也可能敏感得联想、结合、变化等等思考,将这个知识固化为自己的能力。就像小学低年级的口算,8+7=?,敏感的孩子可能通过大量练习和巧妙思考,已经把这个信息固化了,可以张口就说出答案;而不敏感的孩子,可能就要运算一遍才能给出答案,还可能因为算错了。如果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敏感的孩子就能抓住老师传递出的信息中的内容,而不敏感的孩子可能因为没敏感地反应出来老师的引导,失去了信息,长期积累下来就会掉队,考试成绩能够部分反映出来问题。
当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分析原因:粗心大意扣分的通过细心训练就能改正;难度大的题目也可以通过掌握更多的知识来提高;对于常见的错题,就反映出孩子平时学习能力高低了。因为题目中的信息或答案中的信息,如果已在脑子里固化下来,就能够非常轻松的给出答案;相反,如果没有敏感性分析,就会再花费推导计算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得出,相比之下可能出错的机率就高了。
可见,敏感性的重点是利用刻意练习的做法, 将一些基本的常用的知识固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一种方法知识。做好固化之后,就能提升学习理解能力,更快的消化理解老师和题目中的信息,更快速的给出答案。
我认为,恰恰是被我们忽视的最基本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包括数学的口算、特殊数字的计算、巧算、常用数列、常用图形变化等等;英语中的单词和常用语子、短语,以及一些固定的语法,记忆力就是财富;语文中的词语、成语、古诗、各种字的变化;地理中的地点、位置、关系;历史中的人物年代、关系。
总结一下,敏感性就是将输入的信息快速加工出结果的能力,它有利于更快地、更准确地将输入的信息反映输出,为理解下文提供大量有用的线索和基础。这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大量刻意练习,将外在知识变为自己固化的知识,提高记忆力,提高关注度,提高兴趣,提高自信,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