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路过一个小型的flea market,用30块买了一个木偶,卖家告诉我,这木偶是别人转送给他的旧物。或许有人会问,花那么多的钱买一件旧物,这样值得吗?虽然昂贵,但如果连同木偶背后的故事一起出售的话,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暂且先把木偶背后的故事真伪放下,我想谈谈对处理旧物的看法。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旧物,而每一个被留下的物品都会有它特殊的含义。久而久之,旧物便越来越多,再加以时日,主人便可能模糊了对它们的记忆。再后来,灰尘便有了很好的归宿地。当然,旧,是相对于新而言的。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flea market出现,旧物就已经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保留旧物,大多原因是希望我们在看到旧物时,还能重拾曾经的记忆,还能感知到旧时光的温存,还能想起那模糊的笑脸。
我同样是个旧物收藏者,要不是家里的一次电线短路着火,外加一次搬家,我想自己的旧物估计腾出个书房也不够放。去年搬家的时候,我清点过一次,保留最多的是书信、明信片、车票、电影票、音乐磁带、还有旧杂志,最多的还是摆设器物......这些还是留在家的。在广州的公寓里,如果没有记错,留下最多的便是别人送的小礼物、各国纪念品之类的,其实也不多,28寸的行李箱来三个估计就差不多了。
保留旧物,或许跟勤俭节约并无太大的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旧物可以帮助自己记住过去。可现在回过头去看,旧物蒙上了灰尘,被放在了角落,倒是那些曾经被以为会在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一个个地消失了。
记得有一次,偶然翻出一件搁置在抽屉最底层的旧物时,自己已经回想不起来当时赋予这件旧物的心情和意义了,连赠送人都忘记了。原来,时间的漏斗不但过滤了旧物曾经的分量,而且过滤了我们曾经赋予它的感情。此时面对它时,它便成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物品罢了。能幸免下来的旧物,多半连接了我们的现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每整理一次旧物,恐怕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再决定是保留还是丢弃。
其实,每一个人都自带恋旧的本性。因为新旧总是不能同时并立在同一时空的。旧物,同时是纪念的载体。每次我妈让我扔掉一些根本不会再接触的物品时,我都会顶回去,“以后还用得着呢!”可时间慢慢地告诉我,那不过是“我以为”罢了。现在有了电子设备、云资源作为储存空间,旧物存在的价值更加被大大削弱了。毕竟一机在手,天下我有。那些占地方、占时间的旧物,也只能出现在flea market或者垃圾站了。
三年前,我看了一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确实学到了一点点“断舍离”。之所以说是一点点,那是因为每次我要扔掉一些旧物时,脑海里便有另外一种声音告诉我,“留着吧,以后可能还用得着”。而这种声音已经无数次占据了上风。扔或者不扔,多半不是在纠结这物品有没有留下的实际意义(大多数是没有日常实际功用的),而是在纠结要不要把承载着某段记忆的载体舍弃。这就是大多数人学不会“断舍离”的症结所在了。东西可以丢,但情感却不是能轻易丢掉的。其实,哪有那么多的多余,是自己心中的位置有限罢了。
更尴尬的是,我还经常教育别人要学会“断舍离”。当然,这样的劝说基本无效。毕竟,现在的旧物已不再是古代相认的“信物”,更多的是旧物背后的含义。很多人想要跟过去的某一段经历告别时,都会从“头”开始,殊不知可以剪得掉的是“三千烦恼丝”,剪不掉的却是“一丝一心事”。故事被蚀刻在心里了,哪能那么容易断掉呢?物品只不过是一种提醒,物件的在与不在,丢弃与未丢弃,倒也无关紧要,心中的“断舍离”才最不容易。
不想扔的旧物都留下吧,如果你心里还留有位置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