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近年末了,又要写年终总结了,算算这一年的付出和收获,多少人像我一样得出的结论是“苦逼”!
加班加成狗,忙到几乎不认识家人,但是领导拿出年终成绩单,可悲的发现自己又垫底了。凭什么啊?凭什么那些不仅从来不加班,上班时间还懒懒散散的同事,却能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方案?凭什么那些有时间秀旅行、秀厨艺的小伙伴们,晒出让你泪流满面的年终奖?
难道这真是智商问题,是别人天生比自己聪明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3161/d1311efc9f18922b.jpg)
上学的时候,班里总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学霸:第一种是勤勤恳恳型,风雨无阻从不逃课,认真完成各种作业;另一种是经常逃课、抄作业,天气不好就躲在宿舍睡懒觉,考试成绩却名列前茅。
谁都想成为第二种人,但是我们总觉第二种人是天生基因好,脑瓜聪明,普通人是学不来的。
实际上,我们只看到第二种人在玩玩睡睡吃吃喝喝,几乎没把时间用在正经事上,但是他们善于利用“暗时间”。
暗时间的概念来自书籍《暗时间》,作者刘未鹏在八年中坚持不懈的更新博客,获得很多人生感悟。他在书中提到“思维时间,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比如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聪明人不仅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每天的知识,就算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他们也会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在思维高速运转的时候,他们在行动上反而显得“懒”散。
“暗时间”如同一块肥沃的土地,在你还没有意识到时,聪明人已经将它进行了充分的开垦,这让他们的时间资源超级充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3161/8680ef5644e38021.jpg)
这些可以利用的“暗时间”占据了我们生命的一大半,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就很难做到比别人更优秀、更成功。当他们用4个小时思考的问题,你却只用了两个小时,这样的解决方案当然要落后于别人?
“暗时间”不同于正常的工作时间,我们利用这些时间时,需要更多的思维技巧,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思维模式,加强思考的频率
迫于现实的原因,很多人住的离公司较远,上下班花费很长的时间。有些人感慨生命中六分之一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其实这段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对当天的工作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或者看看有用的电子书,逛一逛工作相关的论坛。但是你可能会说,工作一天大脑太疲惫了或者路上的环境太嘈杂了,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是因为你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每当你坐在公交车上或者临睡前,思维习惯会潜意识告诉大脑:太累了,该休息了,看点轻松简单的段子放松下吧。这个时候你会不自觉的拿出手机,玩个小游戏或者看看八卦新闻,还自以为是在让大脑积极的休息。
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
想要打破这种不好的习惯,就要转变思维模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长久的坚持,养成一个好的思维模式更需要频繁的练习。
只有当我们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吸收。否则,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是无效的。
为什么那些比你“懒”得人,却比你厉害
2、提高专注力,加强思考的深度
我们都知道大脑喜欢新鲜感,所以当我们做某一件事感到疲惫时,总是毫无犹豫的转向另一件事。我们以为这样多线程的操作可以有效减轻大脑的疲劳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高频率的切换会打破原有的工作状态和思路,特别不利于深度思考。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放松一会,再重新投入原来的工作状态中。大脑的思考模式犹如“挖金子”的寓言故事,只有持续不断的深挖,才能寻到珍宝。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3161/8bf4e835c06a94c2.jpg)
人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指持续不断的对某一件事进行思考,达到“忘我”的境地,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大脑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牛顿在散步时被树上的苹果砸到头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环结构,就是因为深度思考带来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比“暗时间”更重要的是有效时间
与“暗时间”相对的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时间。“暗时间”需要与有效时间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力。也就是说“暗时间”更像是对有效时间的补充和提升。如果你过于看重暗时间,却不好好把握有效时间,本末倒置,将“暗时间”利用的再充分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记得上学时,英语老师鼓励我们背单词时,会这么说:每天睡前背5个单词,一个月就是150个单词,一年就是1800个单词,这是多么庞大的词汇量啊。但是老师忽略了一点,就是一个月你可以背诵那么多单词,但是如果你没有好好运用,又会忘记几个呢?
我们要学会利用“暗时间”对知识进行反刍吸收,深入思考,同时在有效时间内也要对思考的内容不断进行应用和验证,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才能开启人生逆袭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