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当政48年。其名号不亚于武则天,是历史上女人干政的著名案例。
叶赫那拉氏,属并不十分显贵的镶蓝旗。17岁入宫,26岁成为太后垂帘听政,38岁归政同治。40岁同治去世,再次垂帘听政。54岁再次归政光绪,1898年,63岁,戊戌事变囚禁光绪再度训政,此次训政一直持续到光绪去世后第二天73岁的慈禧去世。
对于慈禧,后市对她基本上就是骂吧,那慈禧到底是害了大清还是救了大清呢?要不说慈禧肯定是做过大清的,但是慈禧肯定也害过大清。
早年慈禧刚刚当政的时候,肯定是想要保护好这个王朝的。就好比慈禧重用有才能的恭亲王,又相对于自己糊涂的娘家人慈禧选择了较为能干的汉人,对于一个深宫中的弱女子来说,能够跳脱出满汉的对立而运用汉人其实很不容易。
同时慈禧又在半免恭亲王之后理性的选择了贡亲王提议的:学习西法算数,创同文馆等政策,而非倭仁听上去合乎情理而又不实用的排外政策。由此,刚兴起不久的洋务自强运动得以迅速展开,从而实现同治中兴。一直到现在为止,慈禧都毫无疑问地是救了大清的,但大概也就截止于此了吧。如果再要说他有什么举动,算得上是救了大兴的话,可能是由好好教育光绪吧,只是,大家想必也都清楚,光绪没能亲掌朝政多少天。
如果只是说慈禧掌权的话,那也不会说她害了大清,其实慈禧的话,还是眼界不够大,毕竟只是一个久居深宫的弱女子,就算在女子里再怎么有才,终究也不过如此。这一点比较明显的就表现在他过六十大寿,修缮颐和园以及塞防和海防的选择上。
因为塞防和海防的抉择在先,就先来分析一下吧。当时一个名为阿古柏的人养生有英国和沙俄的支持,侵入新疆,意图从大兴割裂出去,而当时的琉球又被日本收了蕃国。为此朝廷爆发了一场以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首的关于塞防和海防的争论。左宗棠的意见是,入侵者都打过来了,塞防肯定比海防重要。 而李鸿章的意思是,新疆那种地方实在不行,就是丢了也没关系,但是海防一旦不行了,直接威胁的就是大清的心脏。但是其实单酒当时的形势来看的话,海防确实不大危急,而塞防那边已经打过来了。所以慈禧最后还是选择了塞防,并大力支持,对于海防嘛也不能说没支持只是明显没有塞防那么上心。但其实真正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的话,海防明显是更要紧的,毕竟当时整个诗句对大清都不是很友好。其实光是这样也没啥,毕竟慈禧好歹把塞防给搞好了对不对?但是,吃起后来又用海军衙门的资金来修缮颐和园,以进行自己的六十大寿,就真的是缺乏眼界了。作为太后你想办六十大寿,我们能理解,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能用海军军款怎么看都是不合适的吧。果不其然,最终当年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在甲午海战上被团灭了。
这之后不久,因为康有为的事情,慈禧把光绪软禁了,而列强很显然对此不满,本来国内义和拳还搞的沸沸扬扬的,但是一切都在八国联军进京之后破灭了,慈溪本人更是一路逃到了西安。回来之后,慈禧一改对欧洲列强的态度,努力赢取略强好感,积极推行政策改革,而这一切都是在极其惨痛的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才展开的。
所以在掌权最初的慈禧,无疑是希望大清能够好起来的,慈溪本人也实现了同治中兴,而后期则因为慈禧对权利的渴望,以及相对短浅的目光,几乎置大清于万劫不复之地。慈禧大概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吧,因此才会留下遗命:“以后再勿使妇女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需严加限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