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牺牲感,不仅会让自己积累过多的委屈和怨言,也会制造出另一个人的愧疚感。牺牲感会使一个人变得情绪化,也会使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和不自在。
但牺牲感是一种心态,而不是行为。同样是打扫卫生、做家务,有的人会乐在其中,而有的人却会牢骚满腹。这其中的不同在于心态。
无惧才丰盛我们只有知道牺牲感是如何运作的,并认识到对于关系的危害性,有意识的相信自己而不再做出牺牲的选择,才能够把牺牲变成无条件的付出。
1.牺牲感是怎么来的
牺牲感是一种习惯性的心态,根源在于早期成长中为了获得归属感,而愿意活成父母喜欢的样子,而排拒和牺牲了自己认为不好的一些部分。因此,在关系中的牺牲,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是为了归属感和重要性的一种选择。
牺牲的目的在于获得关系中的归属感。有的人依赖性比较强,也是跟牺牲有关。依赖也是早年跟重要养育人互动中,为了获得他们的喜欢,而努力活成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因此丢弃了许多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
但无论是牺牲还是依赖都是一种习惯性的心态,即便已经长大成人,却依然沿袭了习惯性的做法,在关系中害怕不做出牺牲,就会被别人所拒绝。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认为只有自己有用,才能够成为合格的丈夫和合格的妻子。
2.牺牲感的危害性
牺牲感会让一个人心理失去平衡,而经常处于一种情绪化的状态,最重要的是会把自己的委屈和抱怨等不平衡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因为你会认为所有的这一些都是对方所造成的。
带着牺牲感做事也容易在内心产生另一种情感,即纵容,比如放纵自己的欲望或成瘾行为等。牺牲感越强,便越想要放纵自己。另外,在与外界的关系中,也会出现一个与牺牲者相对应的被纵容者。
因为牺牲者的付出并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以令对方感到愧疚,从而实现对关系的控制。对方并无法真正的接受到牺牲者所给予的爱,相反却是被捆绑的束缚,而这种束缚所带来的感觉同样是牺牲感。
3.如何突破牺牲感
只有向内觉察,认识到自己的牺牲感并不是现在生活中外界的人所带来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积累已久的一种习惯性的心态,同时意识到过去所做的这种选择是因为当时太小太弱,而现在长大成人的自己已经不需要靠牺牲来维系关系。
同时向内觉察看到自己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得不到归属感时的那种恐惧的体验,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弱小和不足的自己,当时越恐惧就是越希望得到大人的爱。并相信现在的自己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以及生活,跟周围人相处是平等的合作与相互支持的关系。
向内觉察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没有觉知的时候,我们就沿袭了小时候的弱小和不足感,只有自我成长才能让自己不断进化。转变曾经的那些限制性的信念,比如,“只有把自己活成理想的样子才能生存下来”,“只有丢弃自己所认为不好的那些部分才能获得爱”,“只有不停的做事情才有立足之地”……
当你不再选择牺牲,便意味着为对方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这样的付出会打动对方,使对方能够自然的接受你的爱,同时对方也愿意回馈同样的爱给你,你也会自然地接受到对方的爱。
当双方之间的爱流动起来,付出和接受处于平衡的状态,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和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