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体生活的坏处

作者: 十三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17-10-04 16:43 被阅读0次

    月饼太甜,不如来点xian的提神醒脑?

    §

    人,只有作为“类”的存在,才显示出其强于其他动物的力量,否则立马被动物朋友秒杀。这道理很简单,譬如荒岛上的鲁滨逊肯定干不过一头黑熊,狼孩必须认狼做父,唯狼首是瞻才有活下来的希望。

    抱团是人的天性。只有活在人群中,个体的人才可能获得安全感、归属感、意义感。(注1:请特别注意这句话在逻辑上的必要而不充分关系,以免误解。)无论是安全感还是归属感,都是对孤独感的背离。地球人不同于喵星人,地球人天生逃避孤独感,虽然孤独感是创造力的源泉。从逻辑上似乎可以这么说,适度的不安感与漂泊感是每个人的缪斯女神,只是很多人忙着奔向集体。心一忙,目就盲,根本没发现头顶的女神,就这样跌落集体温情的臂弯。

    至于意义感,又分成作为集体一分子的意义感与作为独立个体的意义感。群体不能消解后者,集体却可以。集体是大海,单独的一滴水味道咸(注2:集体的烙印,无法灌溉和饮用)、体积小(注3:很快蒸发),就像一颗螺丝钉,离开了庞大机器就毫无价值。理想的群体则是森林,每一棵树都独自生长,春天结它的种子,秋天落它的叶子,形态各异,价值不同,生老病死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集体生活不等于群体生活,这是本文最重要的前提。

    所谓集体生活,就是以集体为单位的生活,以及,以集体为单位来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集体利益绝对大于且优于个体利益,集体需要绝对大于且优先于个体需要,因此,个体必须绝对服从于集体。任何的绝对都值得怀疑,并且危险。基于这个前提,也可以说任何生活都有其好处和坏处,“双刃剑”之类的论调一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作为一个(力求)有态度的相对主义者,我只想说说集体生活的坏处。说说而已,不必当真。

    ▶ 坏处之一:循规蹈矩,个性泯灭,胆小怯懦。

    守规矩为了啥?为了形成秩序,这是任何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必需。集体要求的循规蹈矩又为了啥?为了形成秩序,更为了整齐划一。整齐划一又是啥?就是不管高矮妍媸、环肥燕瘦,在集体中看起来都一个样,从外表到内心。这很好理解,只有消灭个性差异,才能突出集体的伟大。这跟成百上千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蚂蚁聚在一起形成震撼力,是一个道理。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刘婷婷被教官剪发

    这个场景出自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一群大学新生的第一堂必修课是为期一年的军训,而军训的第一课是所有女生剪去长发,剪成班长赵英男同款齐耳短发。发型都一样了,再加上衣、裤、鞋、帽、袜全部统一,原本五光十色的个体瞬间变成ctrlC+ctrlV的复制品。

    想要看起来有个性怎么办?戴副拉风的眼镜,挂条项链、手链或脚链?对不起,这些都是禁止的。我上学时虽没被强制剪发,但曾因戴脚链被批评。后来那条漂亮的猫眼石脚链就被没收了,永远地被没收了,我至今都没再见过它一眼。我想念我的脚链,却不敢要回,因为我才是那个破坏规矩因而犯错的人。从此我上学再也不敢戴饰品。

    看到了吧,最初被强制的循规蹈矩,外表服从而内心不服,但很快,倔强的内心就会妥协,进而认同外在规矩。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习惯成自然,二是出于人人具备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甜柠檬心理,即人们天然地倾向于将自己难以接受又无法摆脱的情感、行为、处境合理化,以求得心理平衡。集体生活将“I have to do sth.”变成“I must do sth.”,不过是润物细无声的事。(注4:sth.=循规蹈矩)

    此时,整齐划一已经从外表、行为,渗透到了内心。

    我想起动画电影《大护法》,里面的花生人因为无法抗拒和摆脱吉安大神仙的暴政,便只能认同他制定的规矩:所有花生人都必须贴上一模一样的假眼睛、假嘴巴,不准说话,不准亲吻,必须吃水猴子,必须自相残杀。他们是一个集体,有共同的目标——烧灯油,有共同的行为准则,但这个集体被一个野心家控制了,野心家告诉他们,所有反抗者都是危险分子,会危害集体的利益。电影里倒真有两个反抗者,一个是隐婆,一个是小姜,他们的结局如何?你猜,或者自己去看电影。

    电影《大护法》:花生人看起来都一个样

    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打破成规的勇气,因此长期而不间断的集体生活,不仅会磨灭人的个性,更要命的是,会挫掉人的锐气和勇气。

    ▶ 坏处之二:害怕落单,丧失独处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集体生活嘛,除睡觉做梦外,吃饭上厕所甚至洗澡,都是集体活动,个人空间几乎没有,个人活动被视为闲游浪荡,个人隐私根本不存在。这种生活一开始会让人很不适应,很想逃离,时间久了,也就只能从认命转化为依赖。(注5:原因请参考上一部分提到的“甜柠檬心理”。)由于习惯了与他人同吃同睡同劳动,且随时要接受集体的检阅,集体的每一份子都会把“合群”当作最基本的言行标准,不合群的话不说,不合群的事不做,毕竟身在集体,被孤立就意味着一系列麻烦接踵而至。

    习惯于合群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害怕落单,丧失独处能力,二是亦步亦趋,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独处能力则无法认清自己,总要向外寻求存在感,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则无法明辨是非。如同纳粹党徒艾希曼回想起二战中的暴行,形容自己只不过是“一座机器里的螺丝钉”,只负责听话、配合,至于这架庞大的机器要去干什么,是救人还是杀人,螺丝钉们既无权过问,也无能力过问。

    萨特在说“他人即地狱”的同时,也说过人是自由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有选择权,就算是面对行刑队,也可以选择抬起头或是低下头。对于螺丝钉而言,这个理论同样成立。

    电影《美丽人生》:把集中营当游乐场,同样是一种主动选择

    ▶ 坏处之三:动辄划分阵营,缺乏共情能力。

    有集体,就有“体内”与“体外”的差别;有甲集体,就有乙集体、丙集体、丁集体……由于所有集体都强调“集体利益”,集体的每一份子都要把集体利益当作最高利益,把集体需要当作第一需要,那么划分“我方”与“对方”并进行区别对待就必然成为常态。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类有“二分的本能”,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小孩子总喜欢划分“好人”和“坏人”。利己也是人类的本能,因此“我方”往往代表光明、伟大、正确,值得所有同仁为之付出一切,而“对方”则意味着黑暗、矮小、错误,我方必须坚决与之划清界限。这当然是较为极端的情况,但并不鲜见,想想中外历史上众多的社会运动便知。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我方与对方未必势不两立,但一定是泾渭分明且相互较劲。好比学校里的班际竞争、校际竞争,军队里班、排、连、营……之间的竞争,都是为了争夺先进,此时对方阵营里一两个笨拙的错误,是否会引起你真切的惋惜?对方精彩的表现,又是否会引起你真心的赞赏?

    同情共感的能力,对于独立个体,比对于那些“集体螺丝钉”,要来得容易。

    §

    其实集体生活的坏处,其根源,是用集体掩盖个体,用集体代替个体,而那些懒得思考或不敢冒头的个体,慢慢慢慢,默认了这种掩盖和代替,慢慢慢慢,他们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慢慢慢慢,忘了如果没有他们每一个,集体什么都不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对安迪说:“监狱是个有趣的地方,开始你恨它,接着你适应它,日子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从适应到离不开,这就叫做“体制化”,如同老瑞德,终获假释后却无所适从,整日被恐惧包围。电影里的“监狱”分明是个喻体,若替换成“集体”,也并非不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举起石块砸破下水管

    如何避免“体制化”? 学学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就算没有他的能力,也得像他那样时刻准备着,越狱。

    最后,非常感谢阅读到文末的你。

    如果觉得我言过其实危言耸听,那么大概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你的集体生活还为时不长或时断时续,二是你已经被体制化且无知无觉。

    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性:你也许忽视了本文的理论前提——集体生活不等于群体生活。

    假如排除以上三种可能,你还是觉得我在胡说八道,那么请相信,我就是在胡说八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集体生活的坏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dc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