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接受文学启蒙。
早年遭遇家庭变故,父亲因战争失去音讯,母亲身患癌症离世,叶嘉莹在年少时便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教育与学术:
17岁时,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因才华出众,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
1948年,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大学任教。
196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任教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半年后获聘为该校终身教授。
个人挑战与困境:
1948年随丈夫迁居台湾后,丈夫因被怀疑为共产党的间谍而被捕入狱,叶嘉莹在精神和经济上承受了巨大压力。
丈夫出狱后,性格变得暴躁,叶嘉莹在婚姻中遭受了长期的家暴。
中年时期,大女儿不幸遭遇车祸离世,这对叶嘉莹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回归与贡献:
1979年,叶嘉莹正式回到国内任教,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担任教职。
在南开大学,南开大学以叶嘉莹的号为名,为她修建了迦陵学舍,叶嘉莹从此定居津门,专心教书著词,传播古典诗词之美。
设立“迦陵基金”,并多次捐赠巨额资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捐赠金额已达3568万元。
晚年生活:
叶嘉莹的暮年生活极度节俭,独自一人居住,但她的精神世界却非常丰富,将心灵寄托给了诗词。
至今仍为传授古典诗词而燃烧,希望最后的一天,能倒在讲台上。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境,但她凭借着对诗词的热爱和执着,在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