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3 大众社会与极权主义-【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笔

15.3 大众社会与极权主义-【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笔

作者: ado_l | 来源:发表于2021-06-11 16:31 被阅读0次

阿伦特对现代性的诊断

    现代人类遗忘了何为真正的政治。

大众社会的兴起

    阿伦特认为,与古希腊时期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截然二分不同,现代社会两种领域逐渐合并为一,私人领域事物占据了大部分公共讨论的空间。

社会在各个层面排除行动(action)的可能性……相反,社会对每个成员的期望是某种特定的行为(behavior),施加给他们无数和各式各样的规则,所有这一切都趋于将社会成员“正常化”,让他们行为规范,排除自发的行为或杰出的成就。

——《人的境况》

极权主义

    大众社会兴起之后,现代人的物质主义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趋势反映了把环境全部物化之后人产生的孤独状态。这种孤独状态为极权主义的兴起铺平道路,因为现代人可以通过接受极权主义来逃避孤独。

阿伦特对群众的定义

    群众指的是与公共世界失去联系的人,即“群众就是步调一致的庸人。”

《极权主义的起源》

    《极权主义的起源》于1951年在美国出版,奠定了阿伦特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阿伦特在书中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进而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集中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群众就是步调一致的庸人。

——《极权主义的起源》

《Die Welle》(《浪潮》)

    根据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同名作品改编。影片讲述了男教师赖纳·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这场名为“浪潮”的游戏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浪潮般的效果,激进、亢奋、麻木及独裁政治下的种种面貌一一呈现,游戏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译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报告》或《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恶之强制性报告》,1963年于美国出版。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平庸无奇的恶”,在世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1906-1962)

    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最终写就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艾希曼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表达的话,他完全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是什么样的事情。……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训。……这就是恶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恶的平庸”的起源

    无政治的、无根的存在导致了恶的平庸。

阿伦特哲学:精英主义倾向

阿伦特的自由与自由主义的异同

    阿伦特的自由是一种共和主义的自由。

    相同点:信奉个人主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

    不同点:与自由主义主张防范公共领域侵犯私人领域相反,阿伦特主张防范私人领域侵犯公共领域;自由主义始于政治终结之处,而阿伦特的自由与政治是同生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3 大众社会与极权主义-【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ls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