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读会已经过去100天,我也给自己做一下百天小复盘。
1.从怎么写卡片到发布出去说起
先上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6371319/4491a8ae7eb65b66.jpg)
我也看一些小伙伴在问怎么写卡片?在哪个平台写?
共读会伙伴推荐最多的是浮墨,因为它能分类和统计字数,还有其他便利。
最初我是先看完整本书之后,在书上找到心动的地方,然后在【微信读书】找到相应的区域划横线写笔记,再把笔记发送到【简书】上面做排版,排版好了,发【知识星球】【今日头条】【豆瓣】【樊登读书】【石墨文档】。
以上平台统一卡片格式:
卡*《xxx》*:标题(书的章节)
【原文】xxx
【核心概念转述】xxx
【个人经验分享】xxx
【行动指引】xxx
例:卡45《非暴力沟通》15:亲密关系中要有话就委婉点直说
这个“45”是从第一天开始的卡片总数量,“15”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数量。
最后放在【石墨文档】因为不怕图片像素大,图文都能保存,还有链接可打开,还有就是总字数能一眼看到,为文字留底。
当然可以用【浮墨】【印象笔记】和其他文档app。
一开始还说润润色了发在不同平台上,后来发现,一张卡片走到底,遵守每个平台的规则就行,也算是垂直领域了。
2.如何做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6371319/79b3b22543a3687e.jpg)
除了卡片,与共读会相关的笔记皆手写。
一直埋头往前记录新的内容,对学过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消化。
所以周复盘,月复盘或者一个阶段一复盘是非常有必要的。
复盘的内容是哪些就看自己做过哪些。文字能为思考留下痕迹,也是忙碌的证据,至于努力有没有效果,要放长远目光来看。
以社群群主消息为主:每周课程一次性听完,把ppt上的摘抄成笔记,记录古典老师的某些对我来说正用的上的经验之谈。
是一两天时间看完整本书后写卡片还是边看书边写卡片,就看这本书的体量如何。
像《动机心理学》我是看完一章,然后写卡片。《非暴力沟通》是用三天时间看完整本书,脑子里对书里的内容有了谱才开始写卡。
再就是古典老师的公众号文章,我会浏览下来,把适合我当下用的内容做拆解。
同时拆解的还有知识星球里的“古的idea”、“写卡攻略”和盯着某一个高手的卡做拆解。
本想着高手的卡片一个月换一个人盯,现在觉得羊毛就得逮着一只薅——靖王。
3.行动的背后原因
诞生“拆解动作”的想法是为了什么我一直没确定,只知道要这样做,从开始什么都拆到现在有选择性的拆。
古典老师公众号【古典古少侠】里面有一些共读会学员的成长经历,他个人的心理路程以及一些成功的路径,这些路径有一些是我作为一个素人可以去做到的,成不成功先不说,但可以去尝试。
![](https://img.haomeiwen.com/i6371319/e141bc058c05f0c0.jpg)
比如“跩哥”《的读书、写作、影响力共同提升,我只做了这 1 件事》。
做了哪一件事?加入共读会写“知识卡片”。
卡片怎么写?为什么要写?写了可以干什么?
……好多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就是我们的思考,也是收获。
在拆解的过程中我就知道了他的行动轨迹,因为我也在读书、写作,为了提高个人影响力。
“古的idea”和“写卡攻略”也有非常多的精华在里面,但我并不是每一个都去拆。
在共读会的社群里面,会有精卡推送,我也会去研究这些精卡文章的结构、内容和质量,对比自己的,找出问题因为我也想得到精卡。
这是一种肯定和荣誉,并且得过一次,就想每一次都抓住,现实是不可能次次都有上榜,但进步会上瘾,保持学习的热情。
最主要的是盯着某个高手的卡片拆解,给他走心的评论,可以和他深度链接起来。
4.时刻问自己有什么用或者怎么用
最开始的学习方法随着时间一起变化,现在把共读会融进生活,每天不做点和共读会相关的事就觉得在浪费生命。
所以我也想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方法,至少在脑子里一团乱麻,现在用文字写出来也是一种思路梳理。
每个动作背后的原因,以及它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益一开始就要清楚。
如果不清楚,就要去思考这么做行不行,需不需要调整。
我想为《非暴力沟通》做一个逻辑线出来,一套完整有效的得暴力沟通的方式是哪样的,从书里摘出来并能实际作用。
但做这个有什么用?不是浪费时间么?
如果我做出这条逻辑线,就代表我已经完全理解非暴力沟通需要如何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有理论的支撑,遇到卡点也知道怎么去调整。
如果一时半会儿想不到“行动了”这个可以用来干什么?那就去做吧,做的过程中就知道答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