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13《龚遂传》2

古魅013《龚遂传》2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23-12-16 08:41 被阅读0次

上一次我们学习了《龚遂传》的文体的相关的一些知识,纪传体的知识和《汉书》有关的一些知识,然后我们学到了这个龚遂他的基本情况的介绍,提到了他在昌邑,做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时候的,跟昌邑王的一个进谏的情况。这个情况在教材的18页,我们继续来看。

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这个句子,这个里面有一个“所以”这样的一个结构,这个结构,我们可以不再作内部的分析了,它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就可以了,当然,它是由“所”这个特殊的代词跟“以”这个表示原因的介词来构成的一个结构,由于内部的分析比较复杂,我们就不去过多的展开,我们只要知道“所以”,它是用来表示原因,表示工具,表示方法,表示方式等等,这样的一种词组就可以了。

“所以”它后面的动宾词组,是修饰这个“所以”的,也就是后边的动宾结构,动词性的结构,是跟“所以”一起构成一个“所”字词组,然后这个“所”字词组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它相当于起了一个名词性的这样的一个成分的作用。

“所以为无道亡乎”,就是做违反道的事情而亡国的原因,“以”表示原因,然后他们共同做什么?做“知”的一个宾语,知道这个原因吗?知道胶西王他的原因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王知道胶西王做违反道的事情,而亡国的原因吗?

王曰:“不知也”,不知道。“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这主语省略了,龚遂说。我听说胶西王有一个谀臣侯得。

胶西王,这教材上有注解,大家看就可以了,“侯得”是胶西王手下的一个臣子,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一个人,怎么不好,底下就可以看出来了,“谀臣侯得”是一个同位语,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的大臣,名字叫作“侯得”。

“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就是胶西王他做的,“所为”跟所组成一个“所”字词组,做的事情,为是动词,修饰前面的这个“所”,我们讲过“所”总是受它后面的动词的支配性的修饰,这就是这样,做的是什么,做的事情,像桀和纣做的事情那样。“拟”好像、如同,就好像是桀和纣,桀纣当然是坏的君主暴君,做的是种种坏事,像暴君做的事情那样的。

“得以为尧舜也”,“得”指的就是谀臣侯得,“侯得”这个人怎么样呢?他认为这个事情做得像尧和舜做得那样好,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以为”在这,实际上就是认为,当然也就是他硬把它说成这个。

不一定,他是真的认为它这个。所以,阿谀奉承的人,他不一定心里面真的认为你好,但是,他要有意的把这种事情说得好。所以,这是谀臣,这样它的效果是什么呢?

“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说话的说,在这读成悦,就是喜悦的悦的古字。我们前面也刚才提到过,古今字上一次课,说话得说跟喜悦的悦,它是一个古今义符改变的。就是今字把古字的义符改变。今字跟古字的关系,这今字承担的古字的某一部分的职能。因为说话的时候,除了表示说话也表示喜悦。

喜悦的悦只表示喜悦,不表示说话,但是,形体上它是把前面的义符加以改变,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增加了义符,这是改变义符。

“其”这是个代词,前面说过“其”它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谓词组的主语。喜欢它的什么?“其”指的是谀臣侯得的谄媚阿谀奉承。“尝与寝处”,曾经跟它一起生活,“尝”曾经。“寝处”,这是并列词,刚才说的谄谀,也是并列的词组,这是两个。

“谄谀”在说文解字里面,是二字互训,就是互相解释。段注:谀者,所以为谄,谄者未有不谀。所以,你要阿谀奉承,你自然是个谄媚的人。阿谀奉承的人,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寝处”也是一个并列的词组,两个词并列。“寝处”就是白天晚上都在一起,“尝与寝处”,这个与后面,实际上省略了一个宾语。这个宾语就是侯得,曾经跟侯得一起,“处”,就是白天黑夜的,与之“寝”与之“处”。

唯得所言,“唯”只听。省略了一个谓语的中心词,就是听,“唯得所言”,就是唯听“侯得”说的话。“所言”这是一个“所”字词组,说过的话,然后“得”作它的定语,就是侯得说的话,然后为侯得的话,只听他侯得的话。“唯”实际上就是唯听侯得的话。“以至于是”,所以,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

“今大王亲近群小”,现在大王您跟这些小人一块玩。前面不是说了吗,跟驺奴、宰人一块游戏饮食,赏赐他们很多的东西,亲近这一大群小人。“渐渍邪恶所习”,渐渐的沾染上邪僻恶劣的习惯。

“渐渍”,我们在《贾谊论》里面,就在我们教材的74页,有一个注,第11这个注下面有,就是《贾谊论》里面说的,“渐渍”,就是逐渐渗透信任的意思,邪恶的习惯。

“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机”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意思,“机”本来是织布的工具,织布上面一个穿来穿去的工具,引申为一般的工具,引申弩机,再引申为关键,这是存亡国家,生存和灭亡的关键时期,不能不小心谨慎。

“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

臣请求允许我来做一件事,我们讲过“请”了,都请求对方允许自己来做,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什么呢?挑选那些,“郎通经术有行义者”,就是在郎当中来挑出那些精通经术,又有好的品行、行为的人,“行义”,教材有这个注里面写的“行义”,这个“义”也写成今天有义的义。也就是符合道义的品行。

所以,这样的一个结构,它是什么呢?

是个“者”字词组。“什么什么者”,这个“者”字词组“者”,我们在学习“者”的时候讲过“者”字词组,一个关键要判定这个“者”字词组的范围到什么地方,这个“者”是跟哪些词组成“者”字词组,是跟“通经术有行义”组成一个“者”字词组。

“通经术有行义”,这两个并列的结构,共同作“者”的定语,组成一个“者”字词组,“郎”做这个“者”字词词组的定语,就是“郎”中间的那些通经术有行义的人,我挑选这样的人来跟您一起起居,跟您共同生活,跟前面“寝处”是一样的,“尝与寝处”属是一样的,跟您一起生活。

所以,“与王起居”,“王”的宾语就有了,把前面“尝与寝处”,“与”后面宾语就省略了。

“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坐着的时候,我们就让他们陪着您吟诵诗书,站着的时候,就让他们陪着您学习礼容礼仪、举止仪容,应该是有好处的。“宜”是应该是的意思,是个副词,表示对于推测结果的一种相信,这种肯定,“应该”是有好处的。

现在的问题是,“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是不是说只有坐着的时候才读诗看书,站起来就不能看了,就不能念了呢,是不是只有站着的时候,才要注意这个举止行为,坐了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放纵自己?

不是。所以,这个地方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这是一个“互文”的表达手法。

“互文”是一种什么表达手法呢?

“互文”是汉民族语言的一个特殊的修辞表达的手法,是古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手法。特别是在诗歌里面是有很多,散文里面也经常有。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然这是强调的国家都破败了,但是,山河依旧,春天到了,草木又长了。但是,他同时的含义,一个诗句的含义,它是融合在一块的,它实际上强调了国家国土破碎。春天到了,山河依旧,草木城春,这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它的意思包含有,国破山河在,国破草木深,城春草木深,城春山河依旧。

包括后面也一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以,这个就是一种互文的表达手法,它实际上说的是,在上下文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它们之间互相的补充发明,形成一个共同的意思。所以,“坐则诵《诗》《书》”,并不是说只要你刘贺坐下了,我就开始念,张安这些人郎,后面说的是张安这些人的郎当中,他通经术,你一坐就开始念书,他就赶紧给你读,让你听。你一站起来,他立刻就闭嘴就不说了。不是。

然后开始就说,你手应该放,怎么走路应该走,坐着有规矩,站起来同样可以给你念读书听。所以,就是它的无论坐站,随时随地都是诵诗书、习礼容。这样完整的来理解古人的这种表达。

“王许之”,昌邑王就答应了他,“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于是就挑选了这些人。张安这些人在郎里面挑选出来,来侍奉王,跟它一起干什么?

“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做这件事情,用来感染来熏陶刘贺,使他走上正道。但是,“居数日”,没过几天,“王皆逐去安等”,刘贺昌邑王把张安这些侍郎的人都赶走了。

这里面要注意的,是有一个“皆”,“皆”是一个副词,这是一个范围副词,表示这个全部,全称的范围。但是,要注意,大家注意,古代汉语里面的表示全称的这种范围副词,跟现代汉语的这个范围副词,表示全程的范围副词,它所修饰的对象是不完全一样,有一点小小的区别。

比如说,我们说今天我们班同学,全部都来上古汉语课。“都”就是全部,我们班的同学都上古汉语课了。这个“都”它修饰的是什么呢?它是从意义上。

不是从语法的语法上,当然是说从意义上,它是说到前面我们班的同学,是修饰主语的,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来了,我们班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比如说,是这样,他古汉语“全、都、皆”,它往往修饰的是后边的。

“王皆逐去安等”,这个“皆”不是说是王,不是说所有的王有一大堆王,所有的王都把这张安他们赶走了,不是,是王把张安的这些人都赶走了。所以,它“皆”修饰的从意义上逻辑的指向,是后面的张安,这是古今的范围副词的用法的逻辑和意义上的区别。

这些地方很细微,但是,需要我们用心的去掌握。我们一开始,给大家一起来学这门课的时候就说到过,我们是要把古今汉语对照的来学习,重点要掌握什么?

掌握古今汉语不同的地方。

古今汉语不同的地方,有的地方区别非常大,那是容易掌握的。因为不同根本就跟我们两回事,我们只要能去查,一查我们就明白了。

古今汉语也有一些地方,看着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有区别的地方,这就需要大家用心留意,像这个地方也是,“皆”不是指的王,而是指的后边,这个是需要注意。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19页。

久之,宫中数有妖怪,王以问遂。遂以为有大忧,宫室将空,语在《昌邑王传》。

先看这一段,过了很长时间,王宫当中多次的出现反常的奇怪现象、奇异现象。“怪”是异,就是奇异的意思。“妖”是反常的意思,出现了反常的奇怪的奇异的现象。所以,这个“妖怪”,不是我们说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打的妖怪,不是这个意思,这妖怪是一个反常的现象。“妖”是反常,“怪”是奇异的现象。

这些现象,昌邑王就来问龚遂,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情况?

“以问遂”的“以”,介词,后面省略了一个宾语,就是拿“数有妖怪”这件事,“数”是多次的,来问龚遂,“以”后面的宾语省略了,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讲过,龚遂认为有大的忧患,“有”大忧患的“有”,实际上指的是将要发生大的忧患。

“宫室将空”的“空”,当然是个形容词,是“空”的,没有。在这里,它是用动作行为的结果,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过程。所以,这个“空”实际上是个动词,词类活用了,形容词作动词,将被洗劫一空,将形成空的情况。

“语在《昌邑王传》”,这句话在历史著作里面,在史书里面是经常见到的,这就是一本书内部的参见法,互相参见,参见某一个地方,它由于是按照人物、纪传也是按照人物来列专题记载的。一个人物,他所做的事情可能涉及到其他的人物,在这几个人物的传里面,可能都要提到一件共同的一件事。

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把这件事情记得很详细,这个篇幅就太大了,没有必要。所以,他会在一个人的传记里面详细的记载,其他的人的传记里面就说,这个记载在某地,请参看那个地方。

所以,语在什么,也就是可以去参看什么,就记载的话在什么,详细的情况记载在什么地方,这个话语在什么地方?在哪?在《昌邑王传》,就是《汉书》的第63卷的列传第33。这个里面有一个《昌邑王传》里面附的刘贺。

那里面记载的这些妖怪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刘贺曾经白天里面,看到过这种白色的狗,有三尺高,这个没有脑袋,你看这记载,从脖子以下又像人。这没有脑袋,你想一个狗,首先它没有脑袋,只有脖子以下的,从脖子下就像人还是什么狗。所以,这个都是奇怪的,记载也很奇怪,事情也很奇怪,戴着各种什么,身穿的什么衣服等等,然后又看见过熊,但是,他身边的人都看不见。奇怪的一件事情,这记载了。

所以,这些记载当时龚遂就曾经说过,像这种情况将预示着宫室里面出现不好的事情,这样一个说法。

好,接下来这一段。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戮,奈何?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kun)为城旦。

这是记载在昌邑王的过程中间,最后这一点事情,就是昌邑王最后的终于得到一个不好的下场,跟前面的胶西王差不多了,我们来看看。

“会昭帝崩”,“会”是遇上、适逢、赶上、正碰上,汉昭帝去世,“昭帝”教材上有注解。汉昭帝是刘贺的叔叔。“崩”是帝王的去世叫做崩。这是形容帝王的去世引起的震动,就好像山崩地裂一样,震动大。

“亡(wu)子”,灭亡的亡是个通假字,它就是无,这两个字在古代的语音是非常接近的,一个阴声一个阳声。所以,它的语音是非常接近的。《汉书》中的“亡”常常是无的意思。要注意每一个书,他的用字习惯不一样,班固经常写“无”,他不写。写这个“亡”。所以,这个“亡”常常是无的意思。

没有儿子,于是他的侄子昌邑王刘贺,就被立为他的继承人,“嗣”本来是诸侯嗣国也,也就是诸侯来接任国家,它这个字,从“侧”,从这个“口”,还有这个“司”,可能是他的声符,表示在祖庙里面先读书册,这上面写着谁来继承,也就是继承的意思。

也就是他继承了王位,继承汉昭帝的国家,它本来是昌邑的一个诸侯王,现在做国家的王了,帝王了,他的所属的手下,全部都被征招进入京城,跟随他去的有昌邑王的丞相叫安乐,去担任了长乐宫的卫尉。

这个教材上有注,掌管长乐宫的卫尉。“王相安乐”,就是王的丞相叫作安乐的这个人,这个人叫安乐。“迁长乐卫尉”,被升作长乐卫尉,被提升为长乐宫的卫尉,长乐宫是天子住的地方,“迁”是提拔。我们在韩非子《定法》里面学过,有一句话,叫作“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所以,这个迁有提拔的意思。

“遂见安乐”,龚遂于是就去拜见安乐了,流着眼泪对他说,“王立为天子”,昌邑王已经被立为天子了,“日益骄溢”,一天天的更加,“日益”的“益”是更加,“日”呢是一天天的,日是一个名词了,名词在这表示天天,一天天的增加。

这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的循序渐近了,后面另一个“溢”,就是过分的意思,更加骄横厉害。“谏之不复听”,我们对他提意见,他不再能够听从了,“今哀痛未尽”,他不是做了汉昭帝的过继的儿子了吗?

他本来是侄子,现在对过去给他作儿子了吗?汉昭帝刘弗陵,就成了他的继父了。继父刚刚去世,去世的守丧的丧期还没有满。“今哀痛未尽”,就是守丧的时期还没过去,“日与近臣饮食作乐”,天天的,日,每天,时间词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这是我们说的名词作状语的一种常用的用法,就是天天的,每天跟身边的臣子吃喝玩乐。

“斗虎豹”,使动用法,“斗”,使虎豹相斗。“斗蛐蛐”,是使蛐蛐在那斗。“召皮轩”,就是叫来皮轩车,这是一种这种比较华丽的这种车子。教材上有注,有虎皮的装饰,车上插着彩旗。

“车九流”,“九流”就是“九旒(you)”。都是指旗上的飘带,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他所用的旗上面的飘带是不一样的,他用到九流,就是特别好的这种旗子,特别高贵的这种旗子,本来是哀痛的时候,应该禁止娱乐活动的,他的继父刚死,但是,现在它就已经是在这玩乐了。

“驱驰东西”,就是跑来跑去。“所为悖道”,所做的事情违背了守孝居丧之道,“悖”就是相反相违背的意思,“悖”我们在前面的课文里面曾经见到过,这个从字形上看,从说文的古文来看,是两个国家相对,相对相反相敌相乱,在这儿就是违背。违背道义,什么道义呢,居丧的道义,韩非子《定法》里面有叫“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就是相反。

“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古代制度宽容,大臣可以隐退。现在不能隐退了,“去不得”,不能够离开,“离开”就隐退了,不做官了,说这个国君昏庸,我们就不做官了,行不行?现在还不行,不能走了。

“阳狂恐知”,如果我要装的,现在怕,就装得发疯了。“阳”就是假装的意思,也写成“佯”、“详”。假装的发疯,又担心被人知道,被人知道那也就会被受到处罚。“身死为世戮”,自己死了,还要对世人指责辱骂,“戮”本来是“杀”的意思,在这里应该是一个指责侮辱的意思,还要被世人辱骂。

因为为什么?

因为你一个臣子侍奉国君,不能把国君引上正道,导致国家这么混乱,你后来当然会出现这种情况。后来人会指责你,辱骂你,“奈何?”,对这件事情怎么办呢?“奈何”是一个习惯句式,对于某件事情怎么办?

“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这是一个判断句,您是陛下以前的丞相。“陛下故相”,这是个名词性结构,在这里直接作谓语,您是什么,君,这中间这个是在古汉语中判断就是没有这个是的,不用,直接用名词作谓语。

“故相”,从前的丞相,“宜极谏争”,应该尽量的尽力的去谏争。“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刘贺昌邑王继位了27天,最后卒,最后还是由于淫乱,而被废弃了,不能做国君了。“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这样呢,他的从昌邑带来的这些大臣们,就都犯了“坐”是犯罪。犯了“陷王于恶”,“陷”,使他掉进,使王陷于恶,掉进了作恶的这样的事情里面。“不道”,不符合作臣子的道义,“皆诛”,全部被杀掉。“死者二百馀人”,被杀掉的有200多人。

“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只有龚遂跟一个叫王阳的中尉,这是个职务了,由于曾经多次进谏,被减免了死刑,“得”就是,得以能够减免的死刑。“髡(kun)为城旦”,“髡”就是剃头。这个教材说了,是把犯人的头发剃去,使它跟一般人不一样。

这观念和现在人不一样,因为古代的人是终身不剃头发的。所以,头发这个东西是,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头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来的,要讲究孝道,不能够毁伤。

所以,古人是不推头的,不理发的。所以,头发推掉了,就是一种刑罚。“城旦”,就是白天守卫城池,晚上修城墙,这种刑罚一般是五年,不分男女,这个都要脑袋上戴一个刑具。

这是写在昌邑王的手下做官职,并且跟随昌邑王进京,做了皇上手下的官职的时候,龚遂他的所作所为,一直劝谏。但是,没有实现。虽然没有实现,可以看出他这种忧国忧民这样的一个好的品质。

底下是写他自己,是治理其他的地方的时候,他的政绩。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这是在汉宣帝的时候,渤海郡出现了动乱,有人推荐龚遂去治理,龚遂提出了自己治理的方案,然后接受了朝廷的委派,到渤海郡,把渤海郡治理得很好,我们这一节课先讲到这,下次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13《龚遂传》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