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不是美,你这是“伤风败俗”……
外婆的三个孩子里,妈妈的生活算好些。
每次到了外婆家,妈妈都会大包大揽,买一堆的东西,最后,额外给外婆一些钱。
前年的手术费,妈妈付了大半,手术之后,外婆想要买保健品,妈妈看了产品说明,很理智的拒绝了。
哪知道她话还没有说完,外婆就躺在床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说妈妈根本不关心她,一点都不在乎她的死活……
妈妈极度生气之下,将近一周都没有给外婆打电话,她说:“这种捆绑式的付出,我真是受够了”。
妈妈脾气暴躁,性格独立,无论做什么事都极其有主见,而我,恰恰是她不太满意的人生成果。
她在重点高中做语文老师,我在中等班里做最烂的学生。
有一次,我剪了一个空气刘海和小披肩,那是我人生中觉得自己最好看的发型。可是回到家,妈妈冷冰冰的说了三个词:丑陋、难看、什么玩意儿?
一字一句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里,她可能觉得不够过瘾,还打电话给我的爸爸。晚上,两人就我的发型问题,狠狠说了一顿。
他们觉得我稍有个性,就是伤风败俗,这个年纪不需要追求外在,好好学习才是正道。
盛怒之下,妈妈连我扎马尾的最后权利一起剥夺。当天晚上,她就带着我剪了齐耳短发。
我一边剪头发,一边声嘶力竭的哭,我不懂,为什么他们如此具有占有欲,连我一点点的开心都要剥夺。
许多次,妈妈的话一直在耳边回荡:“我不是为了自己,我是为了你呀。”
好一句让人无力的话,如果爱要以这种形式出现,那么我宁愿从来都是一个人。
孩子从出生起,一直需要依靠父母的照顾到长大成人,在相处的过程中,父母极其容易把孩子当做自己附属品,既想让孩子活成自己“期待”中的样子,又想要把孩子的生活调节成与自己“同频”,因为这样可以“最省心”。
而对于父母,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自私”早已以爱之名,让你对孩子所有的关心变得“面目全非”。
2、为什么最亲近的人,总是带来最“血淋淋”的伤害……
孩子从出生起,与父母的连接,绝不仅仅是血脉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会建立深刻的“共情能力”。
生活中,无论是情绪和感受,都会被敏锐的觉察到,并相互影响。
当孩子还在幼年的时候,妈妈看到他笑,自己也会笑的很开心,可要是孩子哭泣或难过,妈妈内心的悲伤与孩子必将保持一致。
这种情况下,“情感表达”相对成熟的父母,将以抚慰的方式,来表达关怀,共同梳理孩子与自我的感受。而那些“情感表达”不成熟的父母,则会以“痛苦”和“愤怒”等更低下的情绪,作为“自我保护机制”,进行“攻击式”的教育。
有些更加“自我”的父母,不允许孩子进行“需求表达”,这样,就会造成抚养过程中的“情感忽视”。
在成长的过程里,孩子无法被接纳和满足,那么,在成年之后,他们往往不具备理解自我的能力,总是习惯做一些勉强自己的事情。甚至很有可能对于他人的感受和情绪保持回避的态度。
因为他们根本不能感同身受,直面面对那些旁人的难过与悲伤。一个永远无法坦诚面对自我的人,又怎么可能拥有理解他人的能力?
03、父母为什么总是“看不惯”我?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很少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感受。
中心的来访者小月,幼年时在楼下抓到一只青蛙,小心翼翼捧着想与爸爸分享,结果,爸爸看到后一脸厌恶的表情,拿起青蛙就摔到地上。
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她彻底对爸爸关闭了心扉,难以信任这个人做的任何事。
爱的联结被切断,两代人的痛苦和无助难以解决,来到中心后,中心的老师帮助小月回到记忆中受创伤的时刻,剥离出她受伤的心情,尝试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理解父亲当下的情绪。
在亲密关系构建的过程中,任何情绪都是应该被理解的,但这并不代表,情绪表达不需要受到控制。
事实上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在原本的成长环境下,就没有被人“关爱”过的感受。因为没有“被爱”的体验,造成一种“情感匮乏”。所以与孩子的相处中,很难给予理解、接纳、欣赏、赞美等积极的情绪。
拥有温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请不要再让你厌弃的东西,去伤害身边人。
须知,情绪蔓延从身边开始,想要拔出心里的刀,请先让自我恢复原本的温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