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2年2月17日是星期四,有点小雨。
我把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留给了写日记,因为半个圣人的曾国潘是这样做的。
他一开始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通过不断的记录日记,然后慢慢的改掉了很多缺点,最后才变成了一代半圣人。
中国古时候有两个半圣人,
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是圣人、曾国藩是半个圣人。
昨天下午,学习了《33个商业底层逻辑,每天8分钟一个商业问题》
大概的了解了一下一些概念:
- 心理账户
- 沉没成本
- 损失规避
- 比例偏见
- 锚定效应
- 确定效应
- 反射效应
- 迷恋小概率
- 结果偏见
- 交易效用
- 适应性偏见
- 概率偏见
- 价量之称
- 凡勃仑效用
- 鸡蛋理论、宜家效应、参与感
- 供需理论
- 机会成本
- 交易成本
- 边际效用
- 定倍率之谜
- 价格歧视
- 免费模式
- 组合定价
(后面的还没有学)
昨天晚上,则是一直在测试我们制作的AI打码软件,测试完后,记录了一篇《第一版安装测试流程
》
我发现我现在主要是三段时间,一段是早上的时间,一段是下午的时间,一段是晚上的时间。
其中早上的时间是最好的时间,最容易把握。
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则是浮动的,不一定能把握住。
因为两个线上的课都是到4月份结束,所以我最近安排计划,将《一堂》课程与《【3期合辑】EMBA国际商学课:用0.1%学费上哈佛、斯坦福等国际商学课》都尽可能的复习一遍。
根据高考的经验,只有多伦的复习,才能让自己记忆深刻。才能在知识需要用到的时候,自动的浮现出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第一位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试验的人,并根据记忆的保持规律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根据这个遗忘规律,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复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的变成长期记忆。
另外还需经常使用,才能变成条件反射的肌肉技能。
2、根据《费曼学习法》,我还需要把握所学到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给其他的听众听。只有当听众听明白了,才能证明我学会了。
3、根据《刻意练习》,我不但需要表达出来,我还需要有很多专家或者朋友们给与我大量的反馈,我才能调整我的输出,达到可以学习的目的。
在创业开始之前,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边创业,一边学习商业知识。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验证。
这也是我从软件开发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并获得真理的方法。
当我每天早上写日记的时候,我同时都在回忆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做了一个按照时间顺序的梳理。
以后等我需要一些资料的时候,这些记录将会大大的帮我记忆一些东西。
我们人的大脑是非常先进的,可以理解成一个超级超级强的计算机。
大脑为了提高运行速度效率,他会每天自动清理不需要使用的一些信息、知识、规律、概念等等。
所以一些重要的东西,为了让大脑不要误删,我们就需要通过经常使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大脑让他不要随意删除。
就是和大脑说,这东西我经常用,是有用的,别删别删!!
另外如果有一些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又舍不得删除的信息,怎么取舍才能达到平衡?
我选择的方法是,让电脑来帮我记忆。即将很多信息资料等等记录到电脑里面。
我平时会形成一个习惯,使用文字来记录一些事情和一些感悟,最重要是灵感。
白白的A4纸是好东西,不会限制思维的跳跃联想和扩展。大量的笔也是随时记录的保障。
另外,可以随时跨平台记录的一些工具也很不错。
目前我主要使用的是,腾讯云文档、简书、微信聊天等
有一些不长期保存的,不适合作为记录工具。
其中微信聊天的文字长期保存,但是图片和文件不能长期保存。
我清楚的明白,一篇文字,一个内容的输出,本质上是一个产品。
产品的质量如果想要提高,就必须不断的打磨迭代升级。
但是出于战略思考,我们需要平衡投资回报率。也就是到底是每篇文章付出多少时间来改进呢?
改进是有成本的。
在基层岗位,追求完美是正确的,追求的是小目标的超预期。
在中层岗位,就需要平衡总目标与小目标之间的关系,平衡他们的成本投入比例。
高层岗位,更多的需要偏向于核心目标的事情了,也就是战略层面的,也就是最大的目标,或者最终的目标。
如果我是一个人呢?就是自我的管理,是怎样的呢?
我既要付出时间去实践,与此同时,我也要不断的复盘和反思自己的战略路径。
还是那句话,既要抬头看天,也要脚踏实地地走路,看天看地,看左看右,看前看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唯有面面俱到,才是一个企业家高手之所为。
只有共赢才是商业真正长久之道,只有大家都有利益的时候,我们的商业才能稳步向前。
大脑也通过联系来记忆事务。所以我们需要梳理信息、知识、规律等之间的联系,从而让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
用科学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更有思想、更有逻辑的力量,能做出更加实事求是,客观理性,极具经济价值的决策,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