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搜索网络文学作品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样一本研究高考的书籍,本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何建明先生不过是一个反思高考的普通网络写手,但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只是自己孤陋寡闻罢了。
据个人所查资料发现,何建明先生不仅身兼多职、著作等身,而且获得的奖项也是琳琅满目。从他的身份来看,他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驻会副主席,从他的著作来看,四十多部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历史进程与风云变幻,同时也深刻影响与改变着中国社会。
比如:《落泪是金》让数以千万的贫困大学生命运得到了改变;《山神》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一个普通老人黄大发人工开渠的伟大事迹;《那山,那水》是第一位正式在文本中提出“新时代”概念到来的作品;《国家》改编成《战狼2》获得65亿票房,目前是中国票房最高的电影等等。
从他所获奖项来看,曾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四次荣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五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华优秀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等,同时还是建国以来作家中唯一一个获得全国劳模称号的人。不仅如此,就连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他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入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作家。
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个人会在前文感慨自己孤陋寡闻,不过,与此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抱有更大的兴趣与期待。
当我花了几天时间读完本书后,最大的感慨有两点:第一点,今天围绕高考讨论的话题与二十年前围绕高考讨论的话题,几乎没什么本质区别,第二点,围绕着高考衍生出来的诸多现象与二十年前也没有太多实质的差异。因此,借由读这样一本书籍的机会,也可以让我们对于今天的高考好好反思一番。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划分以及思想主旨,归结出以下十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梦-大学?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高考前的准备战?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现场实况?第四个问题,如何看待高考考生的内心状态?第五个问题,如何看待父母为了孩子高考采取的行为?
第六个问题,里面又内含六个方面,届时到这里再论,第七个问题,如何看待民办大学的红与黑?第八个问题,如何看待出国留学?第九个问题,如何看待教辅市场,教师走x,虚假招生,文凭买卖,健脑产品?第十个问题,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梦-大学?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方面,比如:提到了美国人的人生梦,提到了中国科举的重要考场-江南贡院的历史,也概要性的提到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史,还提到了很多人亲身经历的例子等等。对于我而言,我就依据作者提到的这几方面以及及内容,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习惯性的把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相比对,而且似乎总是把美国教育作为正面教材,还有的人,可能又会提到美国某某学生辍学也成功了之类的,但与此同时,与之截然相反的声音也挺多的,这让人是在难以弄清楚,该参考何种观点去认知自己本身所受的教育。
但如果看了书中这一篇章内容,或许就不会先去横向比对中美教育差异,而是会选择首先追根溯源,先去理清楚自己祖祖辈辈接受的科举教育历史。
自隋唐兴起科举,到清末废除,代代积累,这中间就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考生,而在这数以千万计的考生中,又产生了一千四百来名状元,因此无论是考试文化,还是由此产生的对状元的渴求,都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式,代代相传的模因,即便时代变了,人也变了,只要考试还在,这些观念,在人们心中就还是根深蒂固。所以,从古代科举历史这个角度,我们就比较能理解为什么人们对大学梦抱有炽热与疯狂了?
再则,从上个世纪中国高考的废兴来看,就更能理解大家对大学的炽热与疯狂。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都应该清楚,中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前有一段至暗时刻,在那段至暗时刻里,不知多少知青在田地里,工地里,渴望着,期盼着大学梦,那对于他们而言,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同时也改变了这群人的命运。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书中在这一篇章里,也采访了那些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借由高考改变自身命运的经历故事,比如:有的人谈到自己在离高考前,只有十一天的时间去复习那些自己差不多快忘完的知识,有的人谈到夫妻同班,父子同班的景象,也有的人谈到自己在煤矿里与另一位朋友相互教导自己擅长知识的景象等等。
总而言之,这些不懈努力的故事,最终都是表明透过高考这一机遇,就能实现大学梦,就能实现阶层跃迁。在那个时代,即便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也确实有不少人借由高考实现了阶层跃迁,而之后的故事,大家不用我多言,自然也就心领神会了,高考这条路跟自身的命运越来越有关联,越来越成为不同人命运的分水岭,也已成为了普通人攀登命运阶梯的唯一通道了。
对于这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的大学梦,从古代历史依据以及上个世纪的历史依据来看,它是多么合乎情理,同时它又是多么稳定,似乎不容质疑,因为除此之外,人们还能找到什么追寻梦想的阶梯与通道呢?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高考之前的准备战?书中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以下五个方面:抢生源;赶时间;分班与分流;模拟疯考与排名;户口迁移。先看第一个方面,抢生源,对于学校而言,要想高考取得好的升学率,优质的生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书中在这一篇章举了一些故事。
比如:其中有一个,提到两个校长抢一个初二学生的故事,这个初二学生获得了省级数学比赛冠军,结果学校领导马上登门拜访,提出这个学生来我们学校可以免考入学,而另一个学校领导知道这件事后,就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抢。
他打听到这个学生想在语文方面下点功夫,就派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免费教学,结果最后,这个学生就去了后者的学校。而且这还会产生名人效应,只要大家知道省数学冠军去了这所学校,那大家自然也会跟风一起去。
第二个方面赶时间,所谓赶时间,就是高三压跟不教书,直接进入复习,其实按教学大纲,高三只有最后一两个月用作复习,但实际操作可就不这样了,大多数学校高三一开学,就进入了复习阶段。
还有的,甚至在高一开学两周后,就开始各种周六日补课,后来教委禁止补课,结果就造成寒暑假家教教师市场火爆,总而言之,为了高考有个好成绩,几乎什么能够想到补课的手段都可以使出来。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第三个方面,分班与分流。分班的实质是对应获得不同成绩的人采取的教学策略。对于考得上好大学的人,对于考得上大学的人,对于努力一把还有希望的人,以及根本没希望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分班,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可能引发畸形的现象,比如:有一些优秀的人也难以承受的竞争压力以及不同层次班级老师之间的针锋相对等等。而分流,说简单一点就是没希望读大学的,读个职高凑合过日子,也就行了,避免影响升学率。
第四个方面,模拟疯考与排名。这个高考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各大学科,尤其是语数外,试卷发个不停,测试也弄个不停,周考,月考,联考等等,现在自己想来,都还有点心有余悸,而据作者发现,有的人还因此得了考试过敏症,每到考试,身上都会出现各种皮癣。
至于排名,就一句话,落后可耻,各种量化的数字排名,无疑把人推上了强烈竞争的舞台,可优秀的人,万一不小心跌下神坛,恐怕心里滋味也不好受吧。但对于一些学校而言,不关心这个,它给出的条件是排名高的人可以免费进入提高班,而没有达到的想进去,就得花几百块钱。
第五个方面,户口迁移。有的人利用户籍制度的可乘之机,上了大学。比如:书中提到的例子,把南京改成西藏的户口,让他女儿去那上学参加高考,然后上了大学,再把户口迁回来。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西藏录取分数线比南京要低得多。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备考,我想大家都能从备考的五个方面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销烟气味,每个人,组织,也可真是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这同时也反向证明了高考路上竞争又是何等激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可能不得不身不由己,甚至是需要要不疯魔,不成活的学习态度,可你能做到的,别人只会做到更极致,那又该如何自处呢?
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高考现场实况?书中围绕这个问题,也从六个方面简单阐述了一下。第一个方面,全城戒严,像我们那边,这一天,各道路会封锁,网吧都关了,以及武警守卫,押送试卷等等。
第二个方面,移家入店,书中提到一户家庭,在高考这几天,全家都搬进了孩子住的宾馆去照顾孩子,而酒店,则针对这一块做起了生意,有各种适宜的灯光与书桌,开放游泳池与桑拿以及按摩服务,还有在饮食这一块,什么状元套餐以及什么金榜桌等等。
第三个方面,警笛声声。就是针对突发情况,比如:考生忘拿准考证,或者突然犯病等等情况,所以有的学校在处理紧急事件时,比如拿证考证,甚至直接用救护车开道。
第四个方面,临场x书。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高考前有一天晚上,划破手指写了一份x书小纸条,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看,发现走廊的墙上几乎都是x书小纸条。内容大都是激励人心的。比如:誓s一战之类的,有的人,在步入高三时就写x书了,有的甚至更早。
第五个方面,作弊应急。书中举了很多人用的作弊之法,比如:打手势,肢体语言,桌子上的螺丝钉之类的,可谓是只有想象不到的,没有不能做到的。
第六个方面,就是焚书坑包。把书包与书都烧了,甚至有的家长都一块跟着烧。现在往往见到的是撕书,因为这对于我们而言,这个过程是痛快与解恨的。
对于如何看待高考现场实况里的六个方面,我想表达的是这些行为即便过了二十年,它依旧存在,或许只是换了花样,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我们还得像上一代人一样,不断复制以前的套路么?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第四个问题,如何看待高考考生的内心状态?书中举了这么一些情况,有的人本来天真烂漫,善于交谈,但到了高三,就乖乖的闭上了嘴巴,老师,同学都希望她不要来打扰,其实就是跟高考无关紧要的内容,都不要表达,结果她就变得沉默了,家里人还以为他得了精神病了,送她去了医院。还有的校花,没考上大学,干脆就找了个稍微有点钱的老男人嫁了。
还有一类群体,就是复读生,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小伙一进复读班,就发现很多人曾经在桌子上刻过x书,大家习以为常,甚至越写越疯狂。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如何看待高考考生内心的状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不知道是修炼得心如止水,还是早已经麻木不仁,总而言之,这些负性情绪,似乎剔除得一干二净才能不影响发挥,可是人,做为一个正常人而言,真的能够做到么?
第五个问题,如何看待父母为了孩子高考采取的行为? 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成绩下降了,才开始焦急了,比如:陪读,请家教,以及用尽各种心思去打听其它孩子得高分的秘诀,还有的父母,花了几万块钱让孩子上好的高中,结果由于成绩不达标,就又退学了,还有的父母,干脆一天到晚,各种安排都计划好,让孩子充分浸泡在学习的海洋里。
对于父母而言,有相当一批高考考生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高分想尽了千方百计,无论是动用大量的金钱,还是利用自己的人脉,都是为了孩子的成绩操碎了心,也许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毕竟这是比较负责任的父母,可是如果太负责任了,是不是有时也取得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呢?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第六个问题,这里面涵盖了几个小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高考作文。书中举了两个例子,王蒙写高考作文最好的一次成绩是刚及格,莫言先生写的句子被视为病句。再有就是作文套路化,标准化,格式化,看到题目,直接想好模板,就可以塞故事,案例,观点。
第二个方面,明星与天才的规模化培养。其实在二十年前,小燕子火了之后,大家就纷纷涌进影视学院,音乐学院,想做明星艺人,但这些优秀的学校录取率却是几千分之一。
书中有个例子,读来引人深思,一位父亲身患癌症已经三年,但为了让女儿能够读上音乐学院,一方面不惜到有毒的矿场干重活挣钱,另一方面,把自己原来治病的钱全部投入到孩子学艺上,可最终结果是孩子没考上,而父亲也再也无力负担。
再有就是神童,有很多大学针对神童开设过少年班,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二十年前,他们的神童有的就已创造了中国教育之最,比如:他们有十一岁的大学生、十五岁的研究生、二十三岁的博士生、二十六岁的副教授、三十岁的教授等等。
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神童就是天生智力超群,但根据书中作者的采访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所谓神童,它确实在智力上与普通孩子存在有差异,但是更主要的是家庭环境的引导,比如:有的小孩家长是老师,如果这些小孩一两岁,就不自觉的接受了父母的教育,就可能激发潜能。至于天生的,是少之又少。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第三个方面,教师的败德。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有的学生考试只得到了23分,老师就让他们自己站在讲台上d自己耳光d53下,如果不d,老师自己亲自动手,还有的老师,见学生作业没写,就用鞭子c,而且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这件事,每人c十下,结果,这学生被打得大小b失禁,倒地呕吐不止。
第四个方面,就是有的社会混混专门跟北京与上海等地的学生过不去,其实他们大都是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就是因为北京,上海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原因,他们觉得不公平,气不过,没考上大学,出来混社会,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第五个方面,就是考试fb,甚至是一个县联合起来搞fb,牵连之广,令人瞠目结舌。
第六个方面,穷人的孩子上大学难。第一难,难在没钱。20年前,大学生年均消费达到7300元,第二难,上了学,找不到工作。
对于以上的六个方面,到今天也还是值得认真去深思的,也同时应该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心里清楚与了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面向这些现实问题中去解决问题。
第七个问题,如何看待民办大学的红与黑?自中国恢复高考后,民办大学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大众视野,有的民办学校确实不错,但也有一大批坑人坑钱的民办学校,书中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可我也分别查了一下书中举的这些民办学校20年后,也就是目前的现状,结果却让我感到诧异。
有的学校,比如:南京蓝天专修学院,在书中那个时候,入学的学生们拿到大专和本科文凭的占总人数的95%以上,可现在网上公示的信息却一直是没什么新消息,而且也不得不视为成人教育以及跟其它学校合作办学,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这倒像是在夹缝中生存。
而号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的中华社会大学,在当时也是很辉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合格率一直在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以上,位于全国民办大学前列,学校出去的百分九十五的学生是在各行业领导岗位,但现在我查了一下,这所学校,已经改成了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似乎再也没有以前的辉煌了。
还有一所学校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当时的宿舍,教学,基础设施等条件都满足了教委的要求,可以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唯独名字不符合,当时的政策,规定的是民办大学不能冠以“国际”,或者“中华”,“中国”等字眼。
可当时的女校长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是学校的品牌信誉,大家一起长期努力的心血,但就是因为这样,审核不通过,就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可20年后的我一查,发现这所学校早已改名为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也拿到了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以上这些民办大学,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政策变化,如今的样态,早已经不如往昔,不过至少他们还是货真价值的学校。
书中还举了一些野鸡大学例子,有的人直接透过教委关系,选择一所没怎么用的工厂办起了大学,他自己才初中学历,却当起了常务副院长。还有的人,办国外的野鸡学历,国外办大学,有钱就能办,而且多给点钱,官方还能给你背书。因此,上民办大学,需要慎之又慎。
其实,对于民办大学的红与黑,大家也知道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尤其是上民办大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因为想上大学,所要承受的压力又是何等之难,社会上需要的学历要求,学校严密规则要求等等,对于他们,该如何自处?是考出去?还是丧下去?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第八个问题,如何看待出国留学?由于高考竞争压力大,在20年前,大家就纷纷考虑选择出国留学,但在出国这条道路上也并非那么容易,除了考虑钱之外,还得防骗。在那个时候,很多打着出国留学的中介就出现了,但大都没有国家承认的有效营业证,只是从国外那里拿来委托书而已。再有,就是国外的野鸡大学也多不胜数,入坑也很容易。
如今,即便20年过去了,不还是有一大批人选择了出国,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个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一个阶层跃迁的通道,或许有的再也不回,或许有的也会回国,报效祖国,可这些对于我等普通人而言没太大关系,我们在20年前是一种不敢想象的奢望,现在,我们不也还是一种极大的奢望么?
第九个问题,如何看待教辅市场,教师走x,招生宣传,文凭买卖,健脑产品?第一个方面,教辅资料,这一块就是一块大蛋糕,各种参考资料,做题的教辅资料,就特别好卖。网上曾有相关新闻提到一学生三年耗费的资料,垒起来可能有一米高,一个学生就这样,这么多考生,怎么不赚钱?
有的书商,每年干脆就把书名和标题名称改改,就又能买钱了,还有的冠以虚假的状元以及北大清华的名义卖书。第二个方面,教师走x。就是每年老师自己私自办班,只为多收点钱。
书评二十三|《中国高考报告》第三个方面,招生宣传,很多市场上的宣传人士,其实就是招生骗子,而且各种手法都有,大都是看起来为你好,实际上只是个幌子,就是收钱办事的而已。第四个方面,文凭买卖。有一批人做此类生意,到最后,是害人害己。
第五个方面,健脑产品。这个市场里很容易出现所谓的“神药”,其实所谓的健脑产品,也不过是做一种提神醒脑之用的功效,根本不是那种吃了马上就开悟了,一下从什么都不会,到什么都会的那种情况。
第十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作者在20年前就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书中有很多想法到今天都很超前。比如:提到人生必须选择高考么?
里面举了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和他儿子的故事,他儿子不想高考考大学,他也不反对,让他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他儿子选择去了中专,在中专变得挺不错的,后选的专业,也让他成功就业了。
第二,大学专业的问题。有的火热,大家就会一起挤进去,比如:会计,财务之类的,结果导致供过于求,社会,压根不需要这么多这方面专业的人才。有的冷门,只是为了让那些没考上理想专业,但又想读大学的人选择。结果导致他们学了出来,根本没人要。里面举了一个清华大学学生学的农机机械化的例子,学了之后,压根没人要。
第三,取消高考的情况可能会出现。20年前的高考考生,就是刷题,各种刷题,标准答案,受人诟病,可现在又变了多少呢?不过,作者在20年前就认为,网络教育必将取代传统教育。大家在这个时候,可以自由随时随地选择聚集在一起上学,网络智能化处理个人需要学什么之类的,同时,作者还认为,将来大学,会跟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必然会对全社会开放与普及,那这样,高考目标可能就取消了。
第四,作者认为的大学应该是“没有了教条,没有了墙院,没有了嘈杂,没有了教室,没有了课本,没有了教鞭,没有了考试,没有了文凭时,才可叫作大学。大学应该是在人与人不分贫穷与富有,不分状元与笨蛋,不分少年和老人,不分新生和老生,不分应届和往届,不分文科和理科时,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
写到这,不得不感慨作者在20面前的教育视野何其之长远,在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线上教育井喷式的出现,每个人确实可以按个性化学习一些知识了,但也尚未出现完全取代线下教育的在线模式,倒更像是某种对线下的补充,不过,我对未来的教育,也跟作者一样充满信心,相信科技智能化的推进,或许就在下一个二十年,就会出现作者预测的景象。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透过这本20年前记录高考的报告文学作品,依旧可以让现在的自己对于高考这一件事情,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同时也会让自己明白,在这条路上,不只是只有支持与反对两种尖锐对立的声音,它还存在诸多事物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而这本书,就是一点一点,将这些复杂性的事件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真正彻底地意识到高考,远不只是一场考试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