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打工人,别再只盯着“平均工资”看了!

打工人,别再只盯着“平均工资”看了!

作者: 润东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1-05-10 21:26 被阅读0次

这是我的第 170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1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6 分钟

你好,我是润东。今天,我们来聊聊“平均”这个概念。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超过去年的“平均工资”了吗?

每次各类“财务报告”一出,好多人都说自己“拖了后腿”,连“平均值”都没赶上。

有人说,我身边人收入和我差不多,甚至比我还少,为啥我连“平均值”都没赶上?

这里其实就是“平均值”在作怪了。到底我们能不能相信“平均值”呢?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会主要和你聊聊,类似“平均值”这样,容易迷惑我们的数据信息。

你准备好了吗?“好奇”号动车,准备出发~

01 小心“平均值”陷阱

1. “平均值”到底靠不靠谱?

对于“平均值”的概念,一共有三种解释。第一种,“简单算数平均值”,就是用所有的数相加再除以这些数的数量。这也是我们在计算平均数时经常用到的方法。

第二种解释是“中位数”,也就是恰好排在第50%的那个最中间的数据。

第三种解释是“众数”,就是人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通常来讲,如果数据分布是对称的,平均值与众数、中位数相同,我们对“平均值”不会有太大的异议。数据图大致如下:

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分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都不是这样。

你还记得“二八定律”吗?几乎在所有领域,少数人都掌握着更多的收益。比如有100个人,其中有90个人收入为1000,剩下10个人每人收入十万,“平均”下来就是每人一万多。你觉得这种“平均值”意义还大吗?

对于这种情况,平均数被那些少数人“拉高”,所以会出现下面这种状态。

“平均工资”就是属于上图这种情况。所以在实际情况里,“平均工资”可能代表着比60-70%的人工资都高。

为了减少这种“平均值”可能引发的歧义,很多地方在展示数据的时候,除了展示“平均值”以外,还会展示“中位数”或者“百分位数”。

为了尽可能减少“平均值”给你带来的困惑,我建议你,警惕各个渠道提供的“平均值”。除了平均值,你最好还要参考以下几个因素:

①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的差距(全距)。如果说是最大值是10万最小值零,这个差距就特别特别大。那这个平均值可能就不是那么准确了。

② 数据的整体波动情况(方差)。一般来讲,数据的波动相对越稳定,这个平均值就越可靠。

③中位数(或百分位数)和众数。这两个数据你一定要重点考虑,因为有时候,“平均值”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情况。

④ 作者提供的这个“平均数”,基数是多少,2人?3人?还是100人?1000人?如果是1000人的“平均数”,肯定比两个人的“平均数”更可靠一点。

下一次,当你看到某个“平均值”数据很高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是众多数据当中个别很高的数据,拉高了整体的平均值?

02 使用“障眼法”的数据表

在开始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先给你看一个数据展示图。

上图为群众对某三个产品的投票支持数据比较。看完这个图,你有什么感触?是不是觉得产品B太棒了,产品C质量很烂?

接下来,我再给你看一张图。

看完这张图,你对这三个产品的感受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三个产品的数据我没有变,我只是把左面数轴的量度做了一个调整。

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容易被误导的例子,所以我们在遇到这种数据图,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异显得更大一点?

关于展示数据这一块儿,很多商家都会利用这一点,突出他们的产品。他可能会做一个图,把他们产品的数据对比做得异常夸张,可能只是百分之一的差距,能被他做出来差百分之八九十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警惕了,他们很有可能就是在利用这一点,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让我们掉进他们给我们挖的陷阱当中。

03 小心“文字游戏”

1. 省略关键信息

(1)只提供百分比,不提供基数

给你看句话:“我们的产品性能和之前比,提升了100%。”

乍一看确实很牛,毕竟“百分之百”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可是这里你要留心了,对方偷偷把关键的内容给省略了:基数是多少呢?

之前的数据是1,还是100,1000呢?从1到2也是百分之百,从1000到2000也是百分之百,这两种“百分之百”结果可是天差地别的。

(2)只提供数字,没提供比率

有个报道是这样说的:“跳伞比开车安全,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洛杉矶有176人死于车祸,而死于跳伞事故的人数只有3。”

感觉挺有道理,对吗?

如果我再加一句:“开车人数为100,000,跳伞人数为1,000”呢?

有没有发现上面的什么漏洞?

上面那个“报道”只提供了人数,并没有提供基数和比率。因此我们就很容易被更大的数字误导,以为它更危险。至于到底是不是最危险的,我们一定要找到具体的比率才行。


在今天的分享的最后,我想引用《学会提问》的翻译者吴礼敬先生的一段话:

“培养理性,最需要的就是认真。世间很多事都怕认真,一认真,很多夸夸其谈的观点慢慢就消失了。大家都认真起来,很多谎话空话也就没了容身之地。”

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保持更加理性的思考,让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一个理智清醒的人。

打工人,别再只盯着“平均值”看了~

参考资料:

1. 尼尔·布朗 (New Browne),斯图尔特·基利 (Stuart Keeley).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224-27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工人,别再只盯着“平均工资”看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cw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