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

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

作者: 仙人掌四小王文亚 | 来源:发表于2021-08-11 06:29 被阅读0次

    第一板块  教学解读

    上好“第一节语文课”    048——051页

    摘录:“课文”究竟是什么?“课文”应该长成什么样?“课文”好不好玩?第一次学习语文,构成了儿童对语文的第一印象,有可能影响一生。/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上册《秋天》。

    摘要: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五十四页出现的《秋天》,应是小孩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说得大一点,是“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

            教材页面左上角,赫然标注着两个鲜明的大字——课文。这明摆着告诉所有参与“教”与“学”的师生,这一课,必须有别于之前标注的“识字”以及“汉语拼音”。此课,无疑是小孩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这一代的小孩一定会记得,小学中学到的第一篇课文叫《秋天》。课本安排的非常贴心,在秋天学习《秋天》,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语文,更生活,更惬意了。

            问题是,第一次学习课文,该怎么学,又要如何教呢?

          我们必须承认,“识字写字”就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但,并非在“第一次学课文”时,就要这样固执的实施。

            这一课,需要很温暖、很鲜明地留在记忆里,因为留下的,是学习语文的模样。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要具备范式价值、样本意义。因为这一课的“教”与“学” ,如同奠基时撒下的第一捧土,深深埋,能孕育,会生发。

          进入课文教学环节,首先工整地板书课题“秋天”。我建议大家对“秋”字进行讲解。左边“禾”,右边“火”,“秋”字带有浓郁的农耕社会气息,承载着古老的中国汉字文化。这个字,有厚度,有历史,可以讲字理。这一讲,就让导入有语文味,有文化感,以“很中国”的状态,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我会问:整个秋天,那么长,那么美,那么丰富多彩。我们的课文用三段话就写了出来,多么神奇啊。来,让我们一起学学这篇神奇的课文,一起了解秋天吧。

          具体教学环节,我做了如下五个步骤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设计为“我能读”。

          鼓励小孩自由、大胆地把课文读一读。读的时候,特别指出可以借助文字上方的拼。读不通、读不顺、读不好的地方,让小孩通过拼音自行解决。这么做,就是引导小孩把之前学到的拼音,实实在在用在课文的辅助朗读。

          小孩初步读完后,我会重点指导三处。第一处,重点指导读好“天气凉了”“树叶黄了”。这是本课朗读中的“轻声”部分,我会带着孩子读几遍,读出“轻声”的感觉。同时,我会提示小孩关注“凡是轻声,拼音上就没有调子”。第二处,重点指导读好“一片片” “一群” “一会儿” “一字”。不同语境中的“一”字有不同的读音,根据拼音中的标调,读准确。第三处,重点指导读好“天空那么蓝,那么高”。这里的两个“那么”,读的时候,因表达情感需要,要读成重音。我会让小孩有意识的加重,通过朗读读出感情色彩。

    第二步设计为“我的发现”。

          我会让小孩将此刻和之前学习的童诗、童谣进行对比,着力让其认识此篇课文的“文体样式”,认识“自然段”。比如我会让小孩看一看,之前学习的诗句、童谣等,都是一句一句行的。而我们的课文分成了三个段落,每个段落的文字有长有短,每个段落之前都有空两格。让孩子认识这些外显的段落形式,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要求。这个问题要“落实”就需要动笔。我会鼓励小孩拿起笔,数一数,标一标,从今往后都这样做,预习时就可以数出自然段,标注自然段。在第一次接触“课文”的时候,我把“段”的意识植入,同时开始培养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四步设计为“我能背”。

          简短的三段话,可以当堂指导小孩背。孩子的记忆力超强,课堂上又已经读了一两遍,这时候的背诵,不成问题。可以采用“一边想象一边背”的方式。例如,“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是怎样的动画呢?借助想象,辅助背诵。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动画来辅助,让背更加顺畅。还可以用“一边演一边背”的方式。如背诵“排成个人字……排成个一字”,就可以让孩子用手势来表示;“树叶落了”,也可以用手势来辅助记忆。把文字化为形象,在第一次学课文时,背诵也要很有意思。

    第四步设计为“我会写”。

          至此,才开始写生字。这一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四个,这也是不可回避的学习任务。而看上去需要学写的四个字,实际上写好“了”字和“人”字之后,可以用添一添(加一加)的方法,直接自学写好“子”字与“大”字,触类旁通。让安安静静的写字,成为这节课结束时的风景。

    第五步设计为“课后拓展”。

    我会布置拓展性阅读的任务。例如我会寻找一些写秋天的儿歌、童谣,让孩子对比读,让大家感受不同问题的不同表达,发现“同样是写秋天,不同样式读起来不一样”。还可以让小孩选择“我更喜欢哪一种”。这么做,就是让小孩在第一次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经历“完整性学习”,让学课文变得生动多样,扎实有效。

          小孩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要用心设计,尽心执教。这是为小孩的语文学习奠基的伟大工程,不得马虎!

          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拼音就是一种工具,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阅读更加顺畅的工具,学完拼音的第一课,就要用上拼音为阅读提速。工具越是使用就越好,用在使用中才能达到人与工具合二为一的状态,工具本身也就实现了价值。

          反思:回想自己教学一年级《秋天》这一课时,按书上的五步设计,自己都做到了,但是细想,每一步好像又都只是“蜻蜓点水”,落实的又不太那么到位。例如:第一步:朗读。(我让学生自由读,指出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文字上方的拼音。只关注了字。而没有告诉小孩读不通、读不顺、读不好的地方,也可以借助拼音,这是关注句子。此后,采用齐读,男女生赛读,至此朗读环节结束。这样看,指导学生的朗读有头无尾,应该挑生读,进行一下检验,让学生感受到借助拼音有助于自己课文的朗读,学有所用。这样设计,朗读环节才算真正落实。)接下来,根据学生个体朗读情况,重点指导三处:轻声、“一”字的不同读音和“那么”的重读。“轻声”部分处理,我直接说读“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中的“了”是轻声,应该怎么怎么读,我领读几遍,后又加上手势,看起来很热闹,可这个环节再后来的课文朗读中,有学生读的不是很好。(应该把轻声的句子呈现出来,自读发现,交流读法,从而关注轻声字的拼音没有调子,最后领读,巩固读法。用上手势,仅仅是让轻声读起来有意思。“一”字的不同读音和“那么”的重读都用这样的方法,好处是让学生思考,教师解疑即可,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的过程。)第二步:“我的发现”。同样直接说出“自然段”,并没有让学生与之前学习的童诗、童谣对比,自己去发现这一课与之前样式的不一样。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分清自然段”。再后来的学习中,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标自然段,并让自己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植入性不强。)第三步:“我能背”。第四步:我会写。第五步:“课后拓展”。这几步自己做得很好。背诵和书上的方法完全一样。我采用的是“一边演一边背的”方式。孩子们兴趣盎然,觉得背诵很有意思。写字“了”和“人”后,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记住“子”和“大”。加入了识字方法的训练。同时关注“大”的笔顺。课后拓展我用到的是《日有所诵》上描写秋天的儿歌、童谣。(晨诵练读,路队背诵)。

          心得: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学,不能怕浪费课上时间,而节省时间,学生的思考我们不能去代替。一旦代替,教学就会无效。导致后来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反复的强调,再次教学。教师的建议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eq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