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从九个角度谈到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夸张的言辞,书中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平凡却极具磁性,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让人陶醉,让人心跳。
我有一个习惯,只要是读书,就习惯于做笔记写感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可能是我天生愚钝,只能如此;只要是读书,就习惯于写点文字,尽管知道自己喝得墨水不多,但是积习难改,不在意文笔,只是自我感觉舒服就行;只要是读书,就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和冲动,尽管有时只是灵光一闪,瞬间即逝,总归是读有所思,有所感,甚至是震撼。有时候是心里自喜,为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与大师不谋而合而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时候是自惭,深深地为自己的一些做法自责、自惭、自悔。有了想法,就有了写的欲望和冲动,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想法敲打成文字,整理出来,这就是心得感悟,这就是学习的收获。有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改变。朱永新老师有一本书--《改变,从阅读开始》,我想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想告诉我们:唯有读书才会让我们有一个华丽的转身。
从读书开始,从学会改变开始。坚持以前一些好的做法,改变以前一些不好的做法,把学到的,想到的逐渐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反思总结。窃以为,首先从改变自身的习惯开始,进而改变自己以前的一些理念,要想办法改变教学方式,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进行方法指导,怎样培养学生的习惯,等等。“穷则变,变则通。”不思改变,一味墨守成规,永远不会有出路。用高老师的话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认真学习和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战国时期的赵括也曾熟读兵书,说起来高谈阔论,却是纸上谈兵,长平惨败致使几十万大军被坑杀,遗臭万年。而像孙武、韩信、岳飞这些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不仅熟读兵书,精于韬略,关键在于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光说不练假把式,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期我写了不少文字。我不敢说是写了很多文章,但我可以说写了一些文字。我想,这是我在改变,从思想上接受了大师们建议,或者说是被大师的行为感化、感染。我写得不好,但我想写,敢写。没有那个人是天生的作家,老师也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必须能写一些像样的文字。高老师说,写作是教师的必修课。文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作为教师自己都不能表情达意,怎么能去指导学生?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写作水平。今天上午我收到山东教育社的一个邮件,丁校长把邮件递给我时,我有点激动,我知道只要是单独给我邮寄《山东教育》,上面一定会有我的东西。结果有点失望,和上一次,仅是发了一句话,当然这是对我的鼓励。高老师在他们学校校刊《新教育财富》编者按上写道:“成功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勤于实践,善于观察,不断反思,坚持写作,若干年后,也许你也会成为第二个李镇西……”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寄给《山东教育》七篇稿子,前四篇是几年前的事,今年三篇。这一句话应该选自10月份发的那篇稿子,也是今年的第一次。我相信高老师的那句话,我不敢奢望成为李镇西,但我想成为我自己。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学会用教师的思维来思考社会问题。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实践中反思教育,在反思中总结教育,把实践后反思总结的东西再变成文字,或许你就会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