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网6月15日下午消息,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和腾讯支持的滴滴快的计划以120亿至15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至少15亿美元,参与此轮融资的包括新投资者和既有投资者,估值则较两家公司今年2月合并时翻了一番。
滴滴快的为何惧怕Uber?
滴滴快的的第一轮烧钱大战背后我们知道有腾讯和阿里巴巴的身影,两家都发现打车软件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普及移动支付的平台,而在这个过程中打车软件们还处于抢夺市场份额的阶段,用户消费习惯和行为也需要培育,通过补贴是持续留住用户的一条很好捷径。
在价格补贴战的刺激下,移动打车用户高速增长,但随着打车软件普及移动支付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即使如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超级巨头,也不愿意再投入更多的资金持续一眼看不到边际的烧钱大战。随后就发生了我们知道的两家合并事件。
在合并的时候,当时两家公司宣称在用户覆盖率数据上市场占比达到90%,基本上做到了垄断市场。然而吊柜的是,随着补贴的减少,其用户增长数也逐渐回归理性。而与此同时仍然在补贴的Uber用户数却出现了激增。最新数据显示,滴滴快的合起来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了78%。
而Uber在中国推出更接地气更便宜的人民优步,这很快就扰乱了滴滴快的的节奏。对滴滴快的来说,可怕的并不是Uber通过低价扰乱市场,而是其本身自带的毁灭式创新能量。
我们知道区别于滴滴快的“广播+抢单”模式,Uber只为乘客指派司机,这规避了抢单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司机拒接短途订单等问题。更重要的是,Uber的动态系统可依托数据和算法,将区域的供求关系即时换算成价格杠杆,触发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力。
这种创新使得Uber能让社会上闲散的运力都投入到出行市场来,让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而滴滴快的眼下只是一个在运力不足前提下改变出租车市场的补充工具,钛媒体上一篇文章说到,
滴滴快的充其量就是一个大型的出租车公司而已,只是传统的出租车公司用电话系统,他用互联网系统而已。滴滴专车也是使用抢单模式,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低端出租车变成了高级一点的私家车而已。其本质的商业逻辑依然没有改变。
新一轮烧钱大战一触即发
在前不久Uber官方披露的一份中国市场运营数据及投资计划显示,Uber司机每天在该市场上收到的订单量正逼近100万份。这一数字,几乎与6个月前Uber全球业务量一样多。Uber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表示,如果到了2015年底,中国很可能会取代美国成为Uber最大的市场,
虽然日订单100万的数字饱受质疑,但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开疆辟土的Uber来说仍然至关重要。基于此,目前Uber在中国市场投入了大量资源,旨在进入这一最具挑战性市场。
在《纽约时报》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为了尽快拓展中国市场,Uber可谓不惜血本,他们支付给司机的补贴甚至超过了车费本身。该公司发放的红包有时可以达到车费的3倍之多,他们希望借此把美国市场的高速增长复制到中国...这种高额补贴已经吸引了众多司机纷纷加入Uber的阵营。
所以无论滴滴快的的融资事件是否子虚乌有,Uber为了在中国市场中站稳脚跟而进行的高额补贴都给滴滴快的带来了强大压力。手握60亿美元风险投资的Uber有着足够底气和滴滴快的上演一场长久的较量,而对早前因无法承受烧钱大战的滴滴快的投资者来说,仿佛又陷入了新的泥潭之中。
5月22日,滴滴快的CEO程维宣布,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的活动。在未来一个月内,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南京、长沙、大连和西安的所有乘客,每周一均可免费乘坐滴滴快车,届时每位乘客均有每天两次15元的免单。
推出该活动的目的则不言而喻,滴滴快的希望能够通过更高的补贴来留住用户,阻碍Uber的崛起。此次如果融资15亿美元的消息属实,再联想到Uber前不久传出要在6月22日融资10亿美元的新闻,双方势必接下来会展开更大规模的烧钱大战。
用钱抢来的用户后路在何方?
经过了几年的市场教育,打车软件基本上已经覆盖了一线二线城市所有有乘车需求的用户,这个时候再通过补贴的方式其实已经很难扩大打车用户的基础。此外,现在看来,补贴并没有让用户对平台产生高度依赖。
一位不具名的网易中层管理人员向我表示,他在滴滴和Uber之间总是会不断摇摆,哪家谁送他优惠券,哪个平台更加便宜,他就会用谁打车。
高额补贴诱惑下的用户变得越来越精明,在一篇报道中这样写到,在资本不惜血本的推动下,大家不停地书单,乘客想捡“便宜”,司机要抢“肥活”。资本运作一旦失去必要的监管,其疯狂的逐利性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搅动正常的社会生活和民生。(Uber所受到的争议以及政策风险本文暂时不讨论)
在美国市场,Uber赚的是私家车主、租赁公司和出租车公司给的佣金。但在中国,Uber模式没法复制,在监管者眼中,Uber模式如果在中国实行,就是把黑车合法化了。——中国的打车软件可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商业模式。
现在的烧钱大战,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这样一个事实,Uber希望能够通过高额的补贴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而滴滴快的为了遏制Uber则不得不跟进。对Uber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对滴滴快的来说,则有点得不偿失。
眼下庞大需求仍未被满足,未来的市场可能并不会一家独大,细分和区域市场仍有很大空间。现在的打车市场有点和当年的团购一样,在一二线城市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其实反而可能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微信号:hizhulu 微博号:逐鹿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