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当前,为贯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笔纸测试亟需变革传统的命题内容和形式,需要以素养立意的试题形态来支撑并推进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实现培“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设计作业,优秀的教师肯定能命制高质量的试卷。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一、社会科试题概述(要素、类型、命制规范)
试题及其要素:无论什么样的试题,皆有立意、情境、任务、表现四个要素构成。
立意是主旨和灵魂,它确定了试题考察的内容和要求;
情境是基础和载体,是试题任务的基本依拖,是学生作答的主要信息源;
任务是在立意和情境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立意的落脚点;
表现则是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是考试评价的目的所在。
试题的类型:
(一)客观题:
常见形式:填空题、判断题、配对题、选择题(最常用、最典型),等
(二)主观题:
常见形式: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最常见、最典型)、论述题等。
试题命制的基本规范:
(一)选择题:
第一,题干表达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主题。
第二,各选项分别与题干在内容与表述上构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第三,各选项之间构成相互干扰关系。
(二)主观题
第一,情景材料设置新颖。
第二,材料与设问在内容和表述上构成合理逻辑关系。
第三,设问构思巧妙,且都确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立意、情境、任务、表现的确立、设计
(一)强调素养立意命题
试题立意有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
知识立意以考察知识为中心,注重考察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能力立意主要考察学生李佳琦、应用知识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等能力,以考察能力为中心,试题的难度在于对能力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素养立意主要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试题素养立意的策略:
(1)在专业阅读中积累寻找灵感
(2)从学科的大概念出发演绎立意
(3)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入手凝炼立意
(4)从理解现实的角度出发凝练利益
(5)从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凝练立意
(二)素养立意下真实情境的创设
真实情境是核心素养考查的载体,创设源于学生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情境越真实,越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越能有效测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能力。真实情境一般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典型特征。
试题情境创设策略:
(1)据源选材:从社会生活实践中选材;从学习探索过程中选材。
(2)因问设境:遵循“根据立意,选取素材”的前提下,根据素材粗定问点-着眼问点增删信息-形成契合问题的完整情境”步骤创设情境。
(3)主题统摄:试题情境往往有一个体现素养立意的主题,来统摄情境细节的组合。
(4)描述展开:选择适当的素材,主动进行素材的加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组、优化,剔除真实社会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甚至会阻碍人们认识情境本质的细枝末节,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
①调试构件:将主观性试题情境中的题引、驱动性指向、信息三部分结构调试优化、加工美化。
题引:粗略锚定学生所置身情境的大背景、大环境。如:共建博物馆,延续文化血脉
驱动性指向:基于试题立意粗略地框定情境活动的大致方向。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信息:命题者提供学生完成试题任务的已知条件。
②理顺结构:常见行文结构有总分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转折结构、串联结构、并联结构、混合结构等。
③调控难度:预估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情境既不会因太陌生而带来紧张情绪和理解障碍,又不会由于太熟悉,而消除了解情境的问题性或使学生受到日常知识的干扰,设法使情境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经历具有合理的一致性。
真实情境的创设策略:
核心素养的考察需要以真实情境为问题解决的活动场域。确保试题情境真实是素养立意命题的重要一环。
(1)确保情境来源属于学生的“现实的真实”。道德与法治中的个人生活情境、个人与社会情境、个人与国家的国际情境等。
(2)以“现实的真实”包裹“非现实的真实”。如历史试题情境创设,可以实现属于“现实的真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可以包裹属于“历史的真实”的事件情境、属于“理论的真实”的学术情境,属于“文艺的真实”的文艺情境。
(3)选取权威出处以确保“非现实的真实”。命题者创设源于学生现实的真实素材外,还要确保被包裹的从属情境务必是“历史单位真实、理论的真实、文艺的真实”。
(4)缩短“情境-问题解决”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试题中心地位-试题任务的设计
在试题中,立意是灵魂,情境是载体,答案是标尺,任务是学生直接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居于中心地位。
从认知操作水平和表现性程度两大维度,对试题任务进行分类。
(1)按任务解决的认真操作行为划分:
①“辩识与判断”类任务,识别与判断其性质、推断基本结论,概括中心思想,抽象出其本质特征等,属于“是什么”层面 。
常见设问形式:材料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蕴含什么道理,体现了哪一观点,行使了(维护了、侵犯了)什么权利等。
常用设问行为动词:判断、指出、写出、描述、体现、反映、说明、概括、概述、例举等。
②“阐释与论证”类任务:分析解释原因、阐述意义、探究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属于“为什么”层次。
常见设问形式:谈谈作用;分析重要性、紧迫性、影响、意义等;分析主要原因;简要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或依据;为什么要这样;说明某一做法、观点的合理性或正确性;给出理由、阐述道理、论证某一观点等。
常见设问行为动词:分析、说明、理解、例析、阐明、阐释、论证等。
③“探究与构建”类任务:这类任务一般以措施建议类设问形式呈现,着重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常见设问形式:该怎么办;应如果应对;提出解决弟弟对策;应作哪些努力;如何贯彻;应采取哪些措施;如何避免……发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何对待等等。
常见设问动词:如何、怎样、对策、措施、举措、建议、借鉴、应对等。
(2)按任务的表现性程度划分
①简单任务:对学生的答题要求相对封闭、单一,具有较强的限制性,限定了回答问题时联系情境的要求,划定了学科知识运用的范围,标明了所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如:结合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②复杂任务:指体现素养立意,有较强的表现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和实践创新,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试题任务。
任务设计的策略:
(1)任务生成基于情境
无情境,不成题。命题者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在立意的引领和指挥下,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设计出能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和关键能力的问题,进而检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水平。如:结合网友“浪遏飞舟”的观点,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中国敢于“斗出一片新天地”的力量源泉。
(2)任务指向明确清晰,无歧义
一个指向明确、清晰的试题任务具备三个要素:
材料要素:完成任务时,需要关联哪一情境材料、材料关联的要求如何,是结合材料、依据材料还是联系材料、综合材料等。
知识要素:如常见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某问题;或指定某一具体知识或具体知识角度分析某一问题。
能力要素:即问什么。答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任务难易体现梯度:体现良好的思维梯度。如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
(4)任务切入巧妙自然:问得即准又巧,是优秀试题任务的不懈追求。如:对于“如何看待民营经济”“如何发展民营经济”的时代之问,你从“浙江之答”中可以得到什么答案?
如:结合相关链接,从生命角度说明漫画中的整治行为绝非“多此一举”。
(5)任务用词精准灵动:任务用词是指任务设计时指向学生答题内涵的关键词,通常也被称为设问词。任务用词需要反复推敲,止于达意。
(6)任务之间谋求联系:两个以上的任务在考查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核心素养等方面体现一定的内在联系。
(四)表现标准及其拟定
(1)表现标准分类:
理论标准:在基础知识、能力要求及其素养要求上所达到的要求,如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要求。
实践标准:评分标准,包括参考答案和评分规则。
多元表现标准主要针对实践标准,具备的一些典型特征:
①参考答案开放发散:给出赋分标准,有一定的开放性。
②评分规则等级描述:命题者需要在评分规则设置的过程中坚持多元性、层级性 。不同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说明、分析、简述、对比、点评等,对设问内容的回答要求是不一样的,命题者设置参考答案时应注意这一点。
(2)表现标准的拟定策略
①一般表现标准的拟定策略
参考答案编制要求:科学、准确、周全、简洁。
参考答案拟定策略:首先站在学生角度,对试题的答题角度、方式进行可能性分析,罗列出各种不同答题角度和方式,并归纳分类。
②评分规则的拟定
评分规则编制要求:与试题要求相对应;与参考答案相一致,参考答案由几部分组成,评分规则也应用针对每个部分的详细说明,让阅读者容易把握,准确赋分。
评分规则编制策略:
在评分方法上有总体评分法:阅卷者根据学生应答的总体印象,给一个分数。
分析评分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应答分别进行评分,然后再将结果合成一个总分。
中学学科一般采用:分析评分法,如踩点赋分和采意赋分相结合的方式。
三、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表现性研究
开放性:开放的试题设问、开放的试题情境、多元的评分标准及其聚焦发散性思维的试题立意。
探究性:主动探究(不良结构的试题情境)、深度思维(具有挑战的任务要求、突显逻辑的评分标准、指向深度思维的试题立意)
探究性试题命制:确定探究性立意,创设探究性情境、设计探究性任务,拟定逻辑性作答表现及评分规则,通过学生在情境中的学科任务完成情况推断其素养发展水平。
综合性:不仅针对学科内容,也包括学科间知识、能力的融合,还要求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作为试题载体,以复杂问题解决考查学生高阶认知的需要。
综合性试题命制:明确多层次的考察目标;构建多样态的试题情境;设置综合性的试题任务;拟定多领域的作答表现。
实践性:指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学习探究活动,具有“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的特点。
实践性试题常见类型:
①社会调查类试题
主要调查对象社区和家乡
基本要素:明确的调查目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调查对象,科学的调查方法,真实的调查效果。
②研学实践类试题
③项目研究类试题
实践性试题的命制:确定实践性考查目标,突显学以致用;根据考查目标创设情境,体现真实完整;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试题任务,指向问题解决;根据实践任务预设学生表现,突显多元评价。
表现性试题特点: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实践性。
表现性命题策略:确定高远的素养立意(目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复杂的表现任务;拟定多元的行为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