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只街亭之过也,挥泪斩马谡的真实原因

非只街亭之过也,挥泪斩马谡的真实原因

作者: 离家的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21-03-02 07:23 被阅读0次

非只街亭之过也,挥泪斩马谡的真实原因

我想,三国时期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嘲笑赵括用兵吧。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些道理我相信我们普通人都懂,就更别说那些能记录到史书上的狠人了。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以此为鉴呢?今天来谈一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

长平之战

一、街亭太重要

先谈街亭的重要性,如图所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形势是最好的。为什么?由右至左看,第一次北伐,赵云、邓芝偏师打着诸葛亮的旗号疑兵出斜谷,诸葛亮率主力出祁山。中了疑兵之计的魏国大将军曹真懵逼了,蜀军的真实意图到底是图雍凉,还是取长安?蜀军主力到底在哪里?进退维谷之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在蜀汉大军威逼之下脱魏降蜀。这个时候,蜀军只要能守住街亭,即使下一步没有任何进展,诸葛亮也可从容地把雍凉之地和魏国隔开,慢慢消化,直到完全控制到自己的手里。

街亭之战

人口,粮食,税收,战略纵深……雍凉对人寡得少的蜀国有多重要就不具体分析了。简单一个道理,街亭太重要。但就在这么一个地方,就好比一个集团内部,大家都在各司其职,尽心尽力的想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进时,马谡负责的板块出问题了,导致全局崩盘了,你说该不该杀?当然了,关羽,赵云不也犯错吗,为什么不杀,你蜀汉不是人才匮乏吗?将军打败仗就要杀头,哪有那么多将军拿给你杀的?为什么?史书里有比较直接的答案。

总体形势

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录:“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意思是马谡违抗了诸葛亮命令,做出了不合时宜的事情。是如何“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的呢?《三国志·张郃传》说得很清楚“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水源)”“大破之”。

兵法云:居高临视,你懂吗?

对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马谡丢了街亭,而在于他是怎么丢的:守街亭的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下据城”,而是“上南山”,被断水源导致了街亭的失败。这就好比单位领导已经手把手教你该怎么做了,你偏不听,还把事情搞砸了,你说当领导的恶心不恶心?

水源就断了

二、没有责任心

其实我觉得即便这样,马谡也还没到必死的地步。年轻人嘛,第一次干工作有问题可以吸取教训,只要本质是好的,也情有可原,还是好同志。据守街亭也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军令状。不按孔明的要求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说明是积极向上的呀。我认为,真正触碰诸葛亮底线的事情是:这个人没有责任心。

关羽也是有理由的

根据《三国志•向郎传》记载,街亭兵败时,马谡在干什么?他丢下了自己的军队溜了。溜哪里去了?逃往向郎处,向郎在哪里,在汉中。也就是直接从前线跑回边境线去了。读到这里我就觉得非常匪夷所思,退一万步讲,你马谡兵败了,害怕担责你投了魏国我都可以理解,怎么可以是这么个溜法呢?难不成还真是个妈宝男?

诸葛亮

此外,根据诸葛亮所著兵书《便宜十六策》,可一窥丞相对将领的要求。“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我想这是最早提出“官兵一致”这个要求的人吧。

便宜十六策

让我不由得想起中印边境祁团长的那句话,“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怎么样,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叫“同志们,看我的、跟我来,照着我的样子去做。”而不是“兄弟们,给我上。”你马谡这么做按照现在的说法,叫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

身先士卒

众所周知,诸葛亮也讲依法治国、从严治军。但绝不是搞严刑峻法,而是提倡“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对内推行《蜀科》时,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街亭兵败时,如果马谡和王平一样,在混乱的溃兵中挺身而出,积极控制局势的恶化,和自己的军队在一起、同进退。即使就是纸上谈兵了,即使就是好高骛远了,即便就是“言过其实”了,也不会落到如此下场。

挥泪斩马谡

可令人感到绝望的是,他遇到问题就绕道,遇到责任就逃避,遇到失败就崩溃。这样的人别说为将了,生活中作为男人的担当都缺乏。可以说把他比作“赵括”都算抬举了。赵括尽管纸上谈兵。但在赵军被围困时,可是亲自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和马谡比起来血性多了!这样的人如果不杀,会给集体带来怎样的负面效应?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和关羽、赵云相提并论呢?

战死沙场的赵括

三、观念的背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是摘录丞相所著兵书《将苑》原文,其精髓为:“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强调通过治军之法打造虎狼之师。具体呢?“一曰,使目习……旌旗(信号)之变。二曰,使耳习……令鼓(信号)之声。三曰,使心习……刑法(奖惩)之严。四曰,使手习……五兵(兵器)之便,五曰,使足习……进退之益”。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在治军上,诸葛亮更强调:通过训练培养一致性,通过指挥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制度提高战斗力。这或许也是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原因之一吧。

:哦心书

今天不纠结于此处争论,我只想说:单从那个时代的理论建树来讲,真乃天下奇才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之于马谡,相当于当今足坛里的:霍顿之于张晓瑞;李章洙之于孔卡;穆里尼奥之于乔科尔呢?诸葛亮是一个欧洲教练,更强调球队的整体性、纪律性,而非球星的个人作用。他更欣赏效率突出的C罗,而非才华横溢的梅西。球星不受赏识可以转会,也可以像C罗一样改变自己的风格。而臣子马谡既不能转会,也不能、不愿改变自己。

需要的是精神力

先主刘备白帝托孤之时曾向诸葛亮专门提了马谡,并下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语。说明了一个问题,至少在那个时候,诸葛亮是非常赏识此人的,并引起了先主的注意。事实上,他并没有重视刘备的提醒,而是为其铺垫出一条接班自己的仕途之路。并在街亭一役前“违众拔谡”,顶着众人的压力给马谡建功立业的机会。

言过其实

毕竟,征伐南中时的心心相印或许让劳累的丞相仿佛看到了那颗将星的影子。可令人遗憾的是,马谡或许在某方面能够触碰到诸葛亮的想象力,却没有付诸于行的执行力。回到成都后,费祎也劝说道:“现正用人之际,马谡没必要杀吧!”诸葛亮回答:“孙武之所以能征服天下,原因在于法度严明。”这并非托词矣,乃是对自绝于集体之外的个体抛弃。

很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

就好比商务谈判,业务科室熬更守夜把方案计划准备好了,财务科求爹爹告奶奶把经费协调下来了,就你秘书科捅了娄子,把来宾的坐牌搞错了,被甲方发现说你公司办事不严谨,导致一个亿的业务飞了,你说咋办?街亭在诸葛亮眼中,就是一个摆座牌的事情,这件事情的难度,不需要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求你按照要求把事情一件一件落实好。果不其然,对于极度依赖后勤补给的蜀军来讲,街亭之败不仅让已经到手的东三郡再次易手,全军能不能安然无恙地返回汉中都成了问题。于是就有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只街亭之过也,挥泪斩马谡的真实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ji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