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解婚姻的漫长历史
先问广大年轻同胞们一个问题,你结婚了吗?有人可能会说,早结了,孩子都两个了;有的可能会说,唉,你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现在的大龄男女青年是越来越多,不少人并不是找不到对象,而是时代变了,选择多了,人也独立了,一个人生活也很充实很快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人跟我抢厕所没有人跟我抢遥控器,爱咋咋地。
想当年咱们爷爷奶奶甚至是父母那一辈,都是男人工作赚钱,女人操持家务,养几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曾经是传统的婚姻模式,有很多人感叹,还是那时候好啊!瞧瞧现在,儿子都30好几了,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恁是找不到个媳妇,那老李家的闺女呢,高收入、高学历,年龄也高,怎么就嫁不出去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种传统的婚姻观,真的就对么?谁说到了年龄就该结婚生子?这世上哪有什么从来就如此的事情呢?
其实,自从有了婚姻这个东西以来,结婚的目的也有过很多变化。你可别天真地以为结婚一直都是因为爱情,为了爱情结婚,充其量也就是人类最近几百年才有的。说起这婚姻的历史,真是一个既奇怪又有趣的故事,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赶快来看看我今天带来的这本书,标题直截了当,就叫《婚姻简史》。
相信看完这本书,你至少会明白下面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穴居人祖先会发明婚姻呢?为什么以前的人会认为亲家越多越好呢?还有,为什么为了爱情结婚会导致歇斯底里症呢?
婚姻最早是建立亲情的一种方式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假如让你跟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只怕更加生无可恋吧?是的,我们都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就是耍流氓!
然而,翻翻历史书,你会发现我们人类耍了好几千年流氓哦。在过去几千年里,婚姻跟爱情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口中所说的“爱”,压根就不是指夫妻之间的爱情,而是对上帝、家族或者邻居的感情。在印度,恋爱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危险的举动,那时候的人们觉得爱情是反社会的行为,被爱冲昏了头脑的人会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者是挑战家族的权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当时人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辱没祖先,对不对?
那你可能就要问了,如果以前人们结婚不是因为爱情,那婚姻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人类一开始为什么要发明婚姻呢?我告诉你,答案是:为了建立亲情。是不是惊掉下巴了?惊掉了就捡起来合上,继续听我说。
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社会,人类祖先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为了找到足够的吃的,就得经常换地儿。但是呢,资源其实是有限的嘛,在打猎、摘果子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碰到不认识的族群,如果对方不太友好,就会发生武力冲突。本来活着就很艰辛了,为了一点吃的双方打得你死我活,这事就很不值当了。
聪明的人类怎么做的,坐下来聊聊,一切都好商量嘛。从聊一聊不动手,到聊一聊长期不动手,是不是更好?怎么做呢?让两个族群各出一个成员,让他们结成夫妻。现代的说法就是联姻,通过联姻,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甚至是敌人就成了亲戚,面对自己的亲人,我们的本能就是保护和照顾,族群之间的和平也就有了保障。这个和平策略一用就是几千年,咱们熟悉的昭君出塞,也是一样的道理嘛。
如果你不信,可以查查英语单词,“wife”也就是“妻子”这个词儿,在古英语中的意思就是“和平编织者”。
婚姻是扩大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如果你问那些婚姻美满幸福的人,结婚有啥好处啊?他一定会一脸甜滋滋地跟你说出一卡车内容,这也好那也好,总之啥都好;但如果你问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结婚有啥不好的呢?他估计能给吐槽一火车皮,什么婆媳矛盾,丈母娘欲壑难填,基本上都是跟另一方的家人有关。然而,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他们没有这个烦恼,他们才不排斥亲家呢,对方家族成员越多越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人类婚姻变得越来越流行,是因为结婚可以达到扩大家族的目的。毕竟,亲家越多,生意伙伴就越多,因此有婚姻关系的两家就更有可能经济兴旺,也就更容易延续下去。
在太平洋西北部的贝拉库拉人和夸丘特尔人社会,这一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两个族群想要做生意,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女儿或者儿子跟对方的族员结婚,他们甚至会让一个族群的成员,和另一个族群的随便一样财产建立婚姻关系,比如说一条狗甚至是某人的一只脚。这样一来,就算找不出人来结婚,两族人也能通过婚约来找到新的亲家作为生意伙伴。听起来真是野蛮哦,比国产电视剧里跟公鸡拜堂或者和死人结婚还吓人,对不对?
在西方,到了中世纪,婚姻跟史前时代一样继续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同时还是制定和平条约或者军事同盟的方式。不过,这时候的婚姻还有了另一层的作用,那就是扩大政治权力。
大家可能听过古罗马大将军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就连莎士比亚都在作品中描绘过他们的恋情。然而事实上,他们的婚姻跟真爱基本没有关系。
当然了,这对男女之间可能确实有点互相吸引,但是他们的结合,主要还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安东尼为了宣传军事运动需要大笔资金,而克里奥帕特拉则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罗马人辅佐,在埃及获得政权;安东尼有才,克里奥帕特拉有钱,于是两人各取所需,才有了这段政治联姻。
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明白啦?对于几千年前的人来说,爱情并不是结婚的主要原因,充其量只是一个副产品。在咱们中国,就更别提了,为了爱情结婚,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不信你去瞅瞅鲁迅先生的背影。
好了,我相信你更感兴趣的是,现代婚姻观是如何形成的?赶紧拉上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搬个小板凳,听我往下说。
启蒙运动和雇佣劳动让爱情成为了结婚的主要原因
几千年来,结婚,都得看父母脸色,他们会根据家族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来安排子女的婚姻。这样的包办婚姻对家族成功至关重要,谁要是说想自己选择结婚对象,或者说不结婚,那一定是会气得高老太爷跳起脚来大骂不肖子孙的!这样的念头,对过去的人来说,想都不敢想,再说了,为了爱情这种稍纵即逝又不理智的东西选择另一半,哎哟,脑子一定是烧坏了。
人类打破包办婚姻的锁链,是什么时候的事呢?18世纪晚期,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雇佣劳动的出现。
具体来说就是,在西方世界,启蒙运动的大力鼓吹自由平等,教育人们应该有自主权,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比如,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宣言,好比一股飓风,带来了整个社会观念的革新,它告诉人们,自由选择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选择另一半的自由,打那儿以后,年轻人就像放出笼的鸽子,哦,原来我爱谁不爱谁,我想跟谁结婚不想跟谁结婚,是我自己可以做主的啊。
也就是这样,仿佛一夜之间,人类有史以来头一次,爱情成了结婚的正当理由。
另外,从前社会,人都要依靠家族财富或者遗产来生活。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既然父母给你吃给你住,你跟谁结婚有利于家族利益,当然由不得你选。现在,启蒙运动带来了个人自由的思想,这也深刻地影响了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和雇佣劳动出现了,年轻人不用再靠家里活着,只要他愿意,大可以走出家门谋生,赚了钱跟恋人一起自立门户了。于是,为爱而结婚也有了现实的条件。
在维多利亚时代,婚姻成了情感满足和性挫折的中心
在经历了包办婚姻的漫长历史之后,19世纪的西方社会头一次尝到了为爱结婚的甜头。适应这种变化自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人们慢慢才意识到,原来婚姻可以提供情感和性爱的满足。
几千年来,婚姻都是一种理性考量的结果,主要是看结婚对家族的经济和地位有没有好处,而不是情感上的承诺。然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也就是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出头,越来越多人希望从婚姻中获得爱情和个人的满足。
当时,婚姻在人们眼中是幸福和亲密关系的主要源泉。突然之间,人们仿佛在婚姻中找到了非常深层,甚至宗教般的意义。夫妻之间会通过写作互相表达感情,比如美国作家安妮·费尔兹就写过这样一句话——“你是我的教堂,你是我的圣经”。渐渐地,婚姻对人们来说就变成了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了。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婚姻中追求情感上的满足,但性满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时候,寻求满意的性生活简直就是徒劳。为什么会这样呢?要怪就怪当时的文化规范,社会要求女人保持贞洁,不能表现出性欲,这样的刻板印象也就导致了社会对女性普遍的性压抑。而另外一边,男人被认为是精力充沛,但社会规范需要他们压制性冲动。
当然了,结婚肯定是要发生性行为的,不过婚内性行为却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约束:建议男人一个月一次就够了。结果呢,这不但没有降低人们的性欲,反而让妓院的生意红火起来。
人毕竟都有七情六欲,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的女子,到了一定年纪,都渴望得到性爱的滋润。然而社会对女性的性欲处处压抑,导致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性挫折,不过那时的人把它叫做“歇斯底里症”,说白了就是一种缺乏性生活的寂寞病,只要让她们得到满足,病就好了。于是,医生会用手去按摩女性的耻骨部位,让她们达到高潮。
这种神奇的“疗法”需求大增,医生们忙不过来,手都要揉抽筋了,于是有人发明了机械的按摩器,这样一来女性就可以在家里自行治疗了。而这种按摩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各种震动棒的老祖宗,没想到这些情趣用品原来可是医疗器械吧。
二战后,让男人养家的婚姻达到鼎盛
我们一开始说的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和家庭,其实出现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在西方世界,这段时间对婚姻来说是一段特殊时期:年轻人的结婚比例达到了顶峰。二战之后,年轻人和相爱的另一半都想尽快结婚,越早越好。1959年,19岁的美国女性中有一半都已经为人妻。同一年,70%的25岁以下女性都是已婚。你看看,当时的人们对婚姻的追求有多疯狂。
当时结婚如此普遍,以至于那些不想谈恋爱或者不想结婚的人处处遭人白眼。195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美国人认为不婚一族是“有病”、“神经不正常”甚至是“不道德”。
二战以后的婚姻性别角色分明,也就是不少人眼中的传统家庭:丈夫打工赚钱,妻子料理家务。然而在50年代之前,这样严格的分工却非常少见。过去几百年来,都是丈夫、妻子和孩子共同劳动养家。尽管雇佣劳动出现之后,人们觉得男人应该找份能赚钱的工作,而妻子则应该做家务养孩子,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男人通常没法赚够能养活全家的工资,于是妻子不得不也去打工。另外,男人通常会掩饰自己做家务带孩子的事实,因为不想承认自己做了“女人的工作”,觉得这样不够爷们儿。
直到50年代,经济大爆炸才让工资噌噌猛涨,一份工资养活一家人成为可能,这样一来,结了婚还出来工作的女人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成了异类。
婚姻发展到这个时候,人们相信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家庭模式,可是别高兴的太早,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上世纪70年代,生活开始有了更多选择,结婚不再是必要
在婚姻的狂热达到巅峰之后不久,很快又急转直下。整个上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结婚率不断下跌,人们结婚越来越晚,非婚生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离婚率则稳步上升。在这十年,美国有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结婚不都是为了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吗?
说来也奇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之所以会崩溃,原因就在于它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有爱情才会有婚姻。虽然建立在爱情之上的婚姻更让人满足,但同时这样的婚姻也更加脆弱。
这不难理解,如果是因爱结婚,那如果不爱了,婚姻自然也就维持不下去。事实上,比起最早经济和政治因素主导的婚姻,爱情似乎更容易变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但话又说回来,刚才不是说18、19世纪那会儿人们就已经为了爱而结婚吗?怎么那时候行后来就不行了呢?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结婚和离婚都没有那么自由,离婚更是受到了金钱和文化上的限制,毕竟当时的女人都要依靠男人嘛。
然而到了70年代,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拿到大学文凭,加入劳动大军,收入也就有所提高。结果,经济上的独立给了女性选择的权利,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跟自己的丈夫提出离婚,自己养活自己,而不用担心流落街头。
另外,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再相信传统的性别角色,也不愿意像父母一辈人那么早就结婚,而是想趁年轻表现自我。于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事业为先,在职场打拼,不愿意早早结婚生孩子。还有不少人趁着年轻到外面到处旅游,比起这么大的世界,婚姻的吸引力似乎也弱下来了。
现代婚姻变化迅速,但仍有希望
大家想想身边那些年轻的已婚小伙伴们,再想想50年代的传统家庭,一定差别很大吧!如今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早已不是默认模式,更多情况下是两个人一起赚钱养家,甚至还出现了妻子养家,丈夫当居家男的情况。
现在的女性越来越有事业心,才不愿意放弃工作当家庭主妇,她们有时候赚的钱甚至比丈夫更多。比如说,2001年的数据显示,30%的职场女性比另一半的工资更高。
此外,其他形式的伴侣关系也在挑战婚姻的法律权威。就拿法国和加拿大来说,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建立一个法律承认的关系,双方共同抚养孩子,或者只是共享资源。而这两个人可以是恋人、兄弟姐妹甚至是好朋友。夫妻能享受的不少好处,在这些关系中一样可以获得。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对婚姻没信心了呀,或者觉得它可有可无?先别急着放弃,尽管有这么多其他选择,婚姻仍然代表着稳固的基石。被爱摧毁又在爱上重建,现在的婚姻能给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许多研究都显示,已婚人士普遍比没结婚的人更幸福也更健康。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谁都想有个伴儿嘛。另外,婚姻还可以充当经济危机和心理问题的保护伞,因为已婚人士能更好地处理经济挫折和抑郁情绪。
因此,虽然婚姻经历了好几次重大的变化,但它依然坚挺,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实际上,有人口统计学家预测,在美国,10个人里有9个最终都会结婚。
总之,随着历史的发展,婚姻和社会一样在不断演化和进步。从最初狩猎采集社会的和平协定,到后来的情感满足,婚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当今的婚姻更充实也更脆弱。
大家当然都追求和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不过完美的婚姻没有公式也没有配方,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对幸福婚姻至关重要的几样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尊重和建立友谊。不论你结没结婚,这两方面可都要多加注意咯。
好了,今天这本《婚姻简史》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你对婚姻怎么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