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报了10月12日的书评课,我就开始找书,想要一本没有与大家共读过的,又不是太久远的书。准备通过这次密集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提炼观点、素材糅合的能力。或许是这两年跟着老师读书,对书的要求愈发挑剔。几经周折,终于选定了一本《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陪她重病的爱妻玛丽莲,一起共同探讨关于爱、死亡和存在的意义。
其间,除了与大家共读余秀华《这摇摇晃晃的人间》,陈年喜《活着就是冲天一喊》。我还浅浅阅读了张丽钧的《玫瑰从来不慌张》,许倬云先生的《经纬华夏》,甚至还找到《人物》杂志关于许老先生的专访文章。没错,几本书共读是我的常态。快速的阅读速度,这得益于我从初中开始,就从未停止过阅读的习惯。如今,跟着蓑依老师更是学会了不少阅读的方法,对于阅读又有了更深层的体会。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我从前的阅读是让自己沉迷于故事情节中,紧追慢赶,只为知晓最后的结局。读了无数本各式各样的小说,除了当时的痛快享乐,如今还能再回忆起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跟着蓑依老师两年,阅读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为了逃避现实再去读各种爽文,开始敢于直面困顿,从名家名作中汲取能量,思考人生。就拿《生命的礼物》来说,对于人到中年的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亲人朋友出现意外、疾病,甚至死亡。内心忍不住唏嘘,时间一久,内心积压的负能量越来越多,而受传统观念的支配,身边人总对生死避讳不已。此时,我唯有在书中去寻找情绪出口。看玛丽莲在重病时,能平静地问医生若新的治疗方案无效时,能否让我安乐死。听玛丽莲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优雅地说她的生命已经了无遗憾了。她的“死得其所”让我羡慕,也令我敬佩。我们一生奔波,又有多少人能够在弥留之际,说自己死而无憾?
身有残疾的余秀华怒而敢言、爱而敢说,用犀利的笔尖与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正面刚。语文特级教师张丽钧,用温柔的笔触捕捉日常点滴,用一颗温柔包容的心,给予孩子们向死而生的勇气。爆破硬汉陈年喜,借由写作证明自己还活着,也让世人见识到5000米深处的平凡英雄。93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一生都执着地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而我们,则在一字一句,一书一世界中,观察和思考这大千世界的众生相,在林林总总中不断反省,逐渐清醒,修炼成平凡生活的智者。
又回到蒙田的随笔:“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岁月长短,而在于如何度过。”平凡如你我,不如打开一本书,一本能让你缓解情绪、增长心智、激发思考的书,让我们的大脑保持活力,不要随着身体的衰老而死亡。可以试着想一个问题,这也是上世纪流行的一种古老测验:如果你将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者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娱乐,没有网络,只有你自己。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