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孩子去图书馆,看着书架上文史哲,地理,自然与科学,小说与散文,绘画与音乐,各种各样的书都有。还有专门为孩子们不同成长的各类儿童杂志和读物。亲子阅览区有国内外各种儿童绘本。看着这一堆精神食粮,我心里是真为现在的孩子开心,羡慕和感叹!
母亲说,这样的社会如果学不好,那一定是自己的原因,想想我们小时候家里能买本字典都困难。所以即使后来母亲出嫁生了我们还依旧梦回上学时代,对于我的教育,生活上可以节俭,学习上都会尽量满足。但是那时候,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限,阅读资源也匮乏,所以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最早接触小说已经是小学五年级时候了,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青春之歌》,至今难以忘怀。而现在的小宝,现在才一年级就可以自己读自己喜欢的漫画小说了,比如《米小圈上学记》,比如《凯叔讲西游记》了。
初中高中的时候更是以升学为主,把自己一头扎进题海战术里,倘若得空读了点课外的书,都得偷偷的,被称之为闲书,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一律没收还得开小型家长会。有幸的是,我们高二的时候调来了袁老师,袁老师不以成绩为主,语文课堂上主张自由阅读,并为我们开启了文学启蒙,让我认识到文字的美,文学的美。袁老师的第一节课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由此我们不仅领略了文章的美,更了解了郁达夫所处的中国那个时代和他的平生。讲李清照的词,能把我们引进宋词的婉约派和豪放派里穿梭。从那个时候开始,语文课成了我们的精神欢愉课。也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自己的自由阅读,读了韩少功,史铁生,毕淑敏,林清玄,李敖,三毛,张爱玲,周国平等作家的文集。
少女时代能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笑,却也能为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毛迷,即使到今天成为孩儿他妈也依旧为她的洒脱和自由折服,她的文字自有灵气,尽管她已离开很多年,但是重温她的文字让我依旧能感受到那个活灵活现,风一样的女子。她和荷西的爱情有艰辛更有美好,艰辛在他们在沙漠恶劣的环境里的白手起家,美好在他们更能理解彼此的灵魂。三毛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的洒脱和行走对应爱玲的小资情怀,都说30岁以后才能真正读懂爱玲,是因为她总是一语见地指出人性的弱点之处,人情之间有世故有凄凉有算计却也有小爱恋,《张看》是别于她小说的一本杂文集,是张爱玲的一些有见地的小文章,很多年前读过能更真实地了解她。我对张爱玲更多的是钦佩和怜惜。对她的才情和聪慧钦佩,对她的孤傲和个性钦佩,更对她如此看透人性和人生,却依旧把大爱和付出留给对方,这便是所有不容易里的最艰难。有人被伤害了看透了便从此变得浑身是刺,然而她却依旧慈悲。很多作品很值得品味,细腻的描述里充满着敏感的察觉,她有一双智慧的双眼,能剥开洋葱看生活,却依旧把洋葱吃口里的人。
我与地坛,是我们中学里学过的文字,我也是从这里认识到了史铁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者,他的文字很真诚也很美。有人的文字过于描述真实就会显得更直白得让人难以接受,可是史铁生的文字却是感动人心里的美,尤其有一篇他坐着轮椅出来以后,母亲一直悄悄跟在他身后的场景,读了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也许是疾病成就了他哲思的文笔,连他自己都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可是就是这样,他依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务虚笔记》,《病隙碎笔》。这些文字,容易让人心极其安静下来,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对生活的爱之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文风和作者,聚在一起的这些人内心有共鸣,情感上能共情,思想上可以共振,都是一个频道上的,所以在众多人群里我们有了自己的朋友,众多作品里我们挑选了自己喜欢的能拨动你心弦的,如此我们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和安怡。
(今天分享有点多,但还没分享完,下次继续吧,有朋友喜欢的作者也一起推荐给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