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又曰:克己复礼为仁
我们到底要为己还是克己?
其实这里的克己的己有两个含义:躯体之己和真己。
躯体之己可以理解为眼口舌鼻耳,这些五官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我们要控制的就是这些人性欲望贪欲。
而真己指的是我们的心性,每日要精进自己的内心。
以前呢,我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理解,克己也就是觉察和控制生命本能带来的思维惯性,比如别人打我,我会很生气,想要打回来;车子被突然插车,会追赶对方插回来……等这种原始社会所遗传下来的反抗本能,而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这种原始社会的生存本能,所以要觉察和控制好,才能成为有自由意志的智人。
而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听到最多的解释就是随心而做,直白说就是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不要憋着。哇,这下矛盾了!爱自己就是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说爱满自溢嘛!
所以这学习的过程还必须有引领人,不然就要走歪~
致良知,致为拓展,持续之意,良知即天理,即为道,是整个世界所得以运转的根本性的东西。把良知用在每一件事,每一个当下,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正念。
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呢?这个就是在良知呈现的那一刻判断最准确,而良知呢,也经常会被一些欲望所遮蔽。所以觉察分辨就很重要了。
《中庸》里讲到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这个中和的点就要自己找了,又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庸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