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对宋诗的革新起了巨大的影响。与欧阳修友善,常常与洛阳城一起赏花喝酒、吟诗作赋,畅谈人生理想,其乐融融,何其快哉。 梅尧臣曾经在各地历任小官,梅尧臣曾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忠厚、清高自持、品行高洁,经常微服私访,能体察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尽自己所能做了许多惠政惠民的事情和措施。
欧阳修因为上书陈情,为范仲淹辩解和伸张正义,针砭时弊,直言朝政弊端而被贬官,作为好友的梅尧臣听到这件事后做了一首诗,以慰藉这位志同道合的挚友。如是梅尧臣便写诗为挚友践行和送别,同时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和苦恼,心中为好友蒙冤而愤愤不平。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 宋代:梅尧臣
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 今婴明主怒,直雪谏臣冤。
谪向蛮荆去,行当雾雨繁。 黄牛三峡近,切莫听愁猿。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因政见矛盾激化,范仲淹指出吕夷简用人不当,任人唯亲,并上书皇帝,直陈朝廷弊端,力陈时弊。结果反遭吕夷简攻讦他越权奏事,导致范仲淹被贬知饶州。正义倒悬,是否颠倒,这件事引起广大正直士人和官员的愤慨和不满,纷纷上奏皇帝为范仲淹求情,不少人反而遭贬。 于是欧阳修激于义愤,不畏权贵,奋笔上书官员尸位素餐、不思报国、颠倒是非。结果对手恼羞成怒,反诬告欧阳修说起诬蔑欧扰乱视听,结党营私,结果导致欧阳修也被冠以朋党的罪名,贬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欧阳修时年三十岁,意气风发,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慷慨而言,欧阳修不惜触犯权贵和皇帝,敢于直言,伸张正义,不惜名利和官位,足以见他不畏强权、主持正义。
“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这两句写曾经在西都洛阳和欧阳修相处的日子,吟诗作赋,以文会友,真是人生一大快事,而永叔经常慷慨直言,直接评说时政的利弊,敢言时事。回忆两个人相处的美好时光,回忆总想哭,却总是哭不出来,花无百日好,人有是非事。
“今婴明主怒,直雪谏臣冤。”这两句承接上两句,从欧阳修的角度出发,因为自己伸张正义,敢言直谏,引起皇帝的震怒,将上书建言的自己贬谪荆楚,真的是含冤不平,希望自己能刷洗冤屈。为正义而遭贬谪,为同行而上书,导致自己有此大乱。 的高贵品质。
“谪向蛮荆去,行当雾雨繁。”我的朋友欧阳永叔被贬谪到南方荆楚蛮荒之地,千难万险,山高路远,一路南下冷风凄雨,经常是风雨交加,水雾弥漫,瘴气横行,野兽出没,路途艰难永叔你要多保重。这两句写旅途的艰辛,环境恶劣,突出欧阳永叔此行苦难重重。
“黄牛三峡近,切莫听愁猿。”行程已快结束,远远望见三峡的层峦叠嶂,山峦如聚,有的山峰如黄牛一样静卧如此,三峡高峰耸立,两岸猿声啼不住,永叔你千万不要猿啼身,因为那样会勾起你心中无尽的哀愁和悲伤。最后两句是感情的升华,将前面的语境进行总结,突出诗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愤慨,对好友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无助,一个愁字点出全文的核心,永叔自己愁,诗人也愁,愁现在,也愁未来,愁别离,愁相见。
全诗语言浅显而深刻,短小精悍,感情细腻而贴切,凝练而不失自由,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恼、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将挚友被贬谪到蛮荒之地的心境写的淋漓尽致。感情含蓄而又张力,将友人被贬谪后的内心世界写的栩栩如生,也反映了两者之间深厚的友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