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教育应当反思什么?
今日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本书为开放获取出版物,秉承了教科文组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出版物的精神——《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富尔报告》,1972年)和《学习:内在的财富》(《德洛尔报告》,1996年),“有助于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规划教育愿景,并借助了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社会变革观测站的主要任务,目的是激发关于变化世界中的教育问题的公共政策辩论。”
本书封底的一大段话可概括全书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变、复杂和矛盾的世界里。经济增长和财富的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内部以及不同社会之间,脆弱性、不平等、排斥和暴力现象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此外,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强化了国际人权框架,但落实和保护这些规范依然是一项挑战。技术发展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为交流、合作与团结提供了新的渠道,但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表明,出现了新的全球学习背景,这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本书旨在呼吁对话,秉承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立足于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以及为可持续的未来分担责任。书中建议我们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以便在复杂的世界中协调作为社会集体努力的教育的目的和组织方式。
作者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切,在重申普世价值观共同核心内容的同时,承认多元世界中的世界观多样性,对于发现和认识其他世界观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整合各种知识体系,在数字技术、神经科学等新的知识视野中,重新审视教育。
作者强调,我们要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在这种模式下,经济增长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人文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包容性。这将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人文主义教育观还要求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开展辩论、解决问题和信息和媒体素养。学会学习和能力培养,培养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技能,培养逻辑思维、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归纳、假设等更高层次的技能,培养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改变教育格局的新时代,教师不会被数字技术取代,而应加强专业性,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作者强调,“我们还应为教师提供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以及更加稳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薪资和职业前景。假如我们不想看到因兴味索然导致我们眼中全球最重要的基础性职业受到削弱,就必须要这样做。”
作者指出,为了在复杂世界中更好地进行教育决策,必须认识到并应对正规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差距,正视在跨越国界、专业和学习空间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的世界中承认和认证学习的难题,反思公民教育,在尊重普世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关注共同人性之间需求平衡。
作者认为,知识可以大致理解为包括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
共同利益的概念让我们能够摆脱“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其中考虑到环境、福祉概念和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团结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它的感召下,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项原则会对众多利益攸关方的作用和责任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教育的多种职能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教育部门实现良好治理,需要政府与民间社会建立多种多样的伙伴关系,国家教育政策应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协商和取得全国共识的结果。
这本书引用157条注释,内容很丰富,其最大价值是对当下全球教育作了全方位的纵览,并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可靠的方向——将教育当成全球共同利益,实行人文主义教育。
在笔者看来,如果利用好新一轮技术革命,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更快地提升教育水平,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要知道,“再没有比教育更加强大的变革力量。”书中提到的“墙洞”实验令人印象深刻:1999年,米特拉博士的团队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与毗邻的新德里Kalkaji贫民窟之间的隔墙上挖了一个“墙洞”。通过这个洞,他们放置了一台供任意使用的电脑。事先毫无经验的贫民窟儿童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米特拉博士由此得出如下假设:任何一组儿童的基本电脑技能的习得,都可以通过偶发性学习来实现,前提是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其能够用上适当的电脑设备,并且在设备上配备娱乐内容和激励内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为)指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后来被称“最低干预式教育”。这启示我们:如果给经济不发达的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他们就会取得惊人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不应成为扩大不平等拉开差距的工具,而应当是提升人类共同福祉的手段,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全球共同利益”。可以说,无论如何强调增加教育投资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事实上,教育投资的价值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与此相应,任何对教育投资的忽视都会埋下以后各种社会问题的种子。
人文主义教育让教育关注人本身,这呼应了康德的至理名言:“人是目的。”正如书中所说,“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是在多样化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这可谓是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教育观念,遗憾的是,实现这种教育观念还任重道远,但并不代表它就不能是人类理想的教育追求。只有坚持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教育才真正无愧于教育。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