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岚泪轩儿
在人潜意识里,说人笨无疑是骂人的话,谁听了都会不舒服,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位伟人,天资愚钝,但却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他就是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被清政府奉为“中兴名臣”,享受极高的政治声望与地位。
曾国藩虚岁5岁开始读书,8岁就已经读完五经,9岁开始学习八股文,14岁就开始了科考生涯,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在28岁那年,考中进士,跻身翰林院,随后曾国藩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侍郎,两江总督。
他修身齐家治国,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有人评价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曾国藩给予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
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和威望,不是他天资聪慧,反而是因为他天资愚钝,青年时的曾国藩不过也是庸人一个,笨拙的他科考屡考不第,一度成为湘乡的笑话。
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科考,每次都和父亲曾麟书并肩赶考,在湘乡科场是一对有名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连个秀才都中不了。
儿子和父亲双双赶考,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励志的事情,可是在道光十二年,这却是一个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一次痛苦的经历,除了路程上的辛苦,还要忍受落地后被人嘲笑的屈辱。
曾国藩学习非常勤奋,奈何不了实在是太笨了,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曾国藩笨到了什么程度呢?在湖南乡下流传着这么一个小笑话。
有一天黄昏,曾国藩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可就是背不下来。
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背,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是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完小偷从头背到尾,一字不差,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了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曾国藩天资笨拙,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遗传,曾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其实非常一般。往前看,曾家祖上五六百年间,从宋朝末年到清朝,连一个秀才都没有出过,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事实上不仅是曾麟书、曾国藩科考如此费力,曾国藩的叔叔曾骥云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老童生,后来曾国藩的几个弟弟也是一个个很早就开始读书,结果也没一个能考中举人。
曾国藩和父亲结伴参加科举,在他第六次参加科举时,父亲曾麟书意外上榜,而曾国藩的文章却成为“反面典型”,主考官批为“文理欠通”,此乃最严重的批评。
文章被当众批评,对曾国藩刺激极大,在回忆中,曾国藩说这是自己生平第一次大挫折。面对这样的挫折,曾国藩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反思自己的读书考试经历,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第一,太笨,光有进取心,却没有匹配聪明的大脑,天资愚钝也;第二,学习思路不对,曾国藩教育主要依靠父亲,而父亲自己却有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只是死记硬背,这使得曾国藩虽然基础好,但笔力不行。
曾国藩16岁以前都是随父亲曾麟书读书,曾麟书自己屡考不第,回家开办了家塾,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决不睡觉”。
曾国藩没有忌讳自己的自身情况,认识到自己的笨拙,没有逃避,而是在笨拙之上寻找读书的办法。曾国藩反思,总结,改进学习方法,他找来他人的作文,逐字对比,总结出自己写作文时的不足,然后下功夫改之,找到了写作文的门径。
曾国藩回忆漫长的九年秀才考试生涯,道“余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曾国藩第七次参加科举时,中了秀才,然后像开挂的人生一样,第二年中了举人,而后考了两次高中进士,之后参加“朝考”,又考上翰林,从此,曾国藩开始了自己春风得意的一生。
一个天赋不高的人,是如何改变命运,建立不朽功业的呢?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人生哲学是“尚拙”,做人讲究“拙诚”,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
“笨鸟先飞”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勤能补拙”的前人经验都有耳闻,而能够像曾国藩一样倔强坚持的人,却少之又少。
看不到希望,想放弃,总能给自己找一堆理由,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怨天尤人,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认清自身情况,即使笨,也不见得是缺点,意识到自己笨,正是聪明的开始,利用好自己的笨拙,也能化劣势为优势。
1,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稳扎稳打,基本功过硬,前期的努力是量变的基础,是质变的前提,无处取巧,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2,笨拙的人总是失败,做事不如人意,因此受到的挫折教育比常人多,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3,“大智若愚”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不管为人还是处事,真正聪明的人,更懂得用笨办法、下笨功夫。
有人说《曾国藩传》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我们读曾国藩的官场周旋,读曾国藩的战场得利,更应该读曾国藩如何从一介农民挤身庙堂最初、最更本的原因: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最笨拙的办法,往往是最聪明的办法。
不抱怨先天平庸,反省、学习,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