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七坛米》036号消零专题2021.10.10开始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
98%的“坏”妈妈,都能被它治愈!——读懂人性的真相,从读懂这本

98%的“坏”妈妈,都能被它治愈!——读懂人性的真相,从读懂这本

作者: symbol1031 | 来源:发表于2022-10-09 08:54 被阅读0次

“为什么不能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为什么不认真写作业?我不要你了!不要你了!!”我歇斯底里地嚎叫着,脸上满是泪花的女儿怯弱地拽着我的衣襟嘶哑地祈求着:“妈妈,别生气,别生气,给我笑一个吧,我爱你!”

有多少家长和我一样在这样对待孩子: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惩罚来改变的,冷酷无情地高压训斥,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一时的创伤要用一生去治愈!

一本书拯救了我。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孩子与妈妈的亲密关系,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我还学会了更深度的剖析自我。我们已经花太多的时间去冷暴力孩子了,太可怕了。

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哈洛恒河猴实验到人类生活,孩子与妈妈之间亲密、持久的依恋关系,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要。孩子与妈妈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到他今后与其他人的关系。母爱的匮乏或者母亲关系的缺失,是造成成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妈妈在场时玩的很开心,情绪稳定。当陌生人靠近时,也没有抵触和排外的情绪。当妈妈离开时,会表现的很淡定,表面上没有大哭大闹,但内心会有焦虑情绪,会试着寻找妈妈,妈妈回来后孩子会立即投入妈妈的怀抱,之前的焦虑情绪一扫而光。

相处模式:经常与妈妈对视微笑,妈妈的微笑目光给予爱。

2.回避型依恋:

对妈妈的态度始终是无所谓,妈妈离不离开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当陌生人在场,内心会感到不安。妈妈回来时,会迎接妈妈,但也不会粘住妈妈,短暂的接触一下,就跑来自己玩。

相处模式:妈妈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孩子出现状况比如弄坏玩具时,妈妈会情绪失控,责骂孩子。当孩子想与妈妈互动时,妈妈经常表现为不在意,敷衍的态度。

3.焦虑型依恋:

非常在意妈妈,离开妈妈身边时,显得格外警惕,一直会注意妈妈在做什么。一旦妈妈有事离开,会疯狂地大喊大叫。妈妈回来时,他们对妈妈的态度是又恨又爱的矛盾心理。会抗拒妈妈的拥抱,但是心里还是非常怕妈妈离开。这样的孩子会非常敌视陌生人,不能轻易融入新环境之中。

相处模式:妈妈的情绪时好时坏,忽而对孩子非常好,忽而对孩子爱搭不理,孩子无法判断自己对错,从而患得患失。

《不要挑战人性:史上20个经典人性实验》,书中作者提醒这样的妈妈,这样做是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

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吃”;

孩子想与小伙伴多相处,多玩耍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玩”;

孩子因为完成过于繁重的课业疲乏而想多睡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睡”。

在这些家长的眼中,孩子是永远都喂不饱且充满欲望的“怪兽”,是“怪兽”就一定会贪,就一定要用暴力去驯服。

作家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越有利于孩子成年后与他人建立起和谐、亲密、长期、建设性的关系。妈妈要尽可能增加他的安全感。妈妈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自己会无条件地爱他。

即使你不是一位母亲,通过这本书,你也可以了解生存、情感、成长、发展、谣言、服从、恐惧、邪恶、良知、爱情、人性等为主题的20个经典实验场景,让我们来窥探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8%的“坏”妈妈,都能被它治愈!——读懂人性的真相,从读懂这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rg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