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美妙,有时候就在于多年前你一个不经意的小小决定,可能就会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正因此,即使有无数婴儿在同一时刻呱呱坠地,整个人类社会也依然有无数种人生,异彩纷呈。
倒不是我突然的就想把一个讲坑的务实的公众号突然转变为探讨“人生的意义”的务虚大本营,只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
1.间隔年的合理之处
因为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是进入职场的不同选择,曾经在学业上对我指导有加的友人们,突然反转来咨询我关于工作和职场的经验了,无他,无非是我比他们早入职场,多呆了两年罢了。
而比我晚两年就业的友人们,最近咨询我较多的问题,往往是怎么选择的问题,从一开始的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再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位,再到如何从仅剩的几个offer中做出抉择,而我的建议,特别是对了最后一步抉择的时候,往往是让他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屈服于要赶紧就业的压力,且我往往会举西方大学生毕业之后,往往抽出一年去做旅行以便了解社会的例子,来让他们去反思,固然因为中国国情和社会认知标准的差异,我们想要做间隔年体验的风险非常大,但我还是建议尽可能的多等等,不要过早做出决定,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if !supportLists]1. [endif]环境、视角的转换和适应,长期以来,我们称大学为“半个社会”,而它终究不是完整的社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子们,都不能称其为社会人,更遑论快速成为职场人,职场是诸多社会形态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在诸多的培训机构中,也有很多专司求职培训的,并且往往表现抢眼,这些机构往往是从话语表达、面试技巧等多个层面对毕业生进行快速引导,这也充分说明了职场与校园内的生活的差异之大,连话语体系都需要重塑,回想自己当初刚毕业之后,抱着简历,学生气的四处面试,也碰了不少钉子,基于就业压力的求职安排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去将学生视角转换为社会视角,而放弃一定要在多长时间内找到工作的紧迫感,认真的先去了解社会以及未来要奋战的职场,才更能理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照着自己的发展需求,才能更明确自己需要的工作环境与职业条件,以一个职场人的视角,而不是学生的视角,更好的做出选择;
[if !supportLists]2. [endif]优质的工作,往往不会扎堆出现;我是文科生,最近咨询我的友人也是,并且他们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在文科里也属于较为冷门的了,基本只有院校任教或者党政机关部门任职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再就是向各种涉及到政治哲学类考试辅导的培训机构分流了,本就是“毕业即失业”的时代,这样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留给他们的基本盘,真的是非常小了,好的工作、适合的职位,得挑得等。跳槽经验丰富的职场老鸟们往往都知道一个雷区的标识——“可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个往往就意味是非常基础的职位,那每年校招所针对的就是扎堆涌入的应届毕业生,这时所提供的职位的情况自然也可想而知了,同时,工作也不像是求学,所有或好或坏、或高或低的学校,开学时间统一、结业时间统一,不同的公司或者职位出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位,对企业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都是需要优先解决的,往往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早就有人占好了的,即使当事人想要离职,也一般不会选择毕业生扎堆的时机去跳槽,毕竟当挑选者的选择变多的时候,每一个候选者的权重就都会降低,所以错峰找工作,往往也是不错的选择;
2.男怕入错行,依然存在
越渴望优秀的人,越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越渴望优秀的人,越明白每一份成绩的来之不易,投入越久,越难以估量从头开始需要多大的勇气。
其实,“男怕入错行”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女也怕。
最近,我刚换了新工作没多久,而另一位工作了两年的朋友,正打算换一份工作,在她寻求我们这些朋友的建议的时候,我给出的第一答案,还是做她现在正在从事的这一行。
当我晚上坐下来,再度回想起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很惊奇于我的固化反应,我几乎就是下意识的默认她仍旧会做现在在做的事情,完全没有从职业前景、就业难易程度等多个方面去综合分析之后,再给她建议,以我和她的关系,我这么草率的提供建议,好像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我仔细想了想,这可能是我在跳槽的这段时间领悟到的。
我和我的这位朋友,应该算得上是同等环境的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了。
本来我的工作是数字营销,也算是加班如同家常便饭的广告狗的一员,经历了三年之后,我其实有点厌倦工作与生活深度关联的状态,因而在我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过程中,我也不是没有想要找过其他的行业,但往往在面试的时候,就很绝望的发现,即使我的经验与能力让面试官与业务部门负责人认可,也往往会由于没有从而经验,难以让他们安然接受我能快速适应,而只能给予我一份远低于我前一份工作的title和薪酬,这我自然是难以接受的,这样的反差不仅仅发生在跨行业求职的过程中,我的前一份工作主要是为汽车类产品提供数字营销类的服务,而我也接到过朋友推荐的为其他品类客户提供服务的工作机会,也是在面试的最后,面试官不得不因为我的履历里面满满的汽车字眼,略带歉意的希望我能接受一份不及上一份工作的offer,直到之后,我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这一个行业。
回过头来想想,正是因为我对优秀的追求,造成了我对工作的全情投入,而在夯实基础的职场头几年里,全情投入的结果就是我已经与我前面的职业角色深度绑定,而我一旦要解除这种绑定,就意味着从头开始,从山腰回到山脚,所减少的收入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讲求效率的时候,我最为无价也最难以舍弃的是时间成本,我曾经耗费了三年将同龄人甩在身后,爬上山腰,难以接受去另外一座山脚,可能要花五年才能重新超越那群曾被我甩在身后的人。
正因为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所以才有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的慎重,所以才建议宁可等一等,而无论是等多久合适又或者入错行的成本有多高,都取决于供你选择的基本盘有多大,而这也正是我一直坚持努力、坚持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和知识的动力所在,它们成就了你的选择权,当同样面对100个机会时,你符合所有的条件,那么你就可以自由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动给予的,总好不过自己挑选的。
多年前,我曾对一段话印象深刻,时间久了,已经难以完整的记录,但摘录大意如下:
在十岁那年,我因为懒惰没有坚持学书法
在十一岁那年,我因为怕热没有认真学游泳
在十二岁那年,我因为贪玩没有坚持学一个乐器
后来
在我18岁那年爱上的女孩子,因为一首自弹自唱的吉他曲选择了另一个他
在我20那年深爱的女生,因为我的不谙水性而消失在浅浅的涟漪里
在我30岁的时候,与我平分秋色的同事终因为申请材料字迹清晰美观成为了我的上司
愿大家都能多一个本事,少说一句求人的话,多一分对抗命运无理强加的不幸的底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