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米兜兜
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调查数据显示:
在【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为表现】中,“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出现的频率为:
四年级占比42.2%,排名第一;八年级则更高,占比63.7%,也是排名第一!
1
不兑现承诺,
是父母的恶意索取
三年前,一个亲戚在我家客厅给他即将参加考试的儿子打电话,答应如果这次考得好就给他换一架钢琴。
他儿子挺羡慕同学有一架那样的钢琴,所以想替换掉旧的那架,重新买新的。
那架钢琴我们之前就去看过,价格挺贵的,当时,她就很坚决地否定过。
等她挂完电话,我问:那你还是打算给他买那架?
她说:怎么可能?不吃不喝了还差不多。但是现在他恐怕只对那台钢琴有兴趣了。我这么做,只是为了激励他努力一把。
她的理由仿佛合情合理,但是这样的做法着实挺叫人难以接受的。
不难发现,父母每次做出关于奖励的承诺背后都藏着自己内心的小算盘,名义上是为了孩子,实则也是为了自己。
希望孩子更听话,方便自己好管理、少操心。
希望孩子学习努力,成绩好了,自己脸上有光。
。。。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承诺都是一次合作的开始,父母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果,不兑现承诺,就变成了父母的恶意索取。
因为那些无法兑现的承诺,在他们那里很早就知道了,却理所应当的把孩子蒙在了鼓里,利用孩子人性的弱点,连蒙带骗忽悠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规则继续游戏,并因此获利。
2
对孩子爽约,
伤害成本太低
知乎上,有个网友(享耳)调侃到,中国家长最让人难以理解的神逻辑是:“答应你的事就一定要办到吗?!”
他这样说道:我不知道别的父母是不是这样,反正从小到大,我妈每次不守承诺都会对我说这句话。
每次她承诺我考好了就给我买什么礼物,却不给我买;
每次她承诺放假了就领我去哪里玩,结果没去成;
每次她承诺不把我的糗事告诉别人,结果转头就对别人说。
也许在父母看来,不兑现可能孩子会伤心一阵,但是没啥大不了的。
还有一些父母,虽然担心孩子会因此失落、不开心,但还是会故伎重演,用不停拖延的方式来委婉告诉孩子:我不愿意兑现。
甚至还有些父母,根本不认为这是错的,各种强词夺理,自我辩护。
轻易许下承诺却不兑现承诺,因为这种行为对自我的伤害成本太低了。而父母之所以这般笃定,总是得益于家长权威的支撑:
反抗无用,因为家长掌握着规则的权威,想给就给,不想给就不给。
能力太弱,还能造反不成,回头还得乖乖听我的。
正如同人们口头上常说的那句:不要抱怨别人欺负你,欺负你是因为你不够强。
3
破坏规则的结果,
从来都是两败俱伤
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和父亲约定,如果考试进步了,就有1000元奖金。
为了这份奖励,林妙妙“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也确实进步了。
但最后的环节,奖金却缩水成了100。
林妈妈说:“如果下回进步,就给200元。”
既然努力学习是这样的“下场”,林妙妙彻底自暴自弃了,最后她说了句:“我下回再也不考好了。”
每一种利用人性的方法都是一把双刃剑,欲受其利,必承其害。
社会学家林·扎克也曾说过: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虽然有些父母利用人性的同时,也的确起到了帮助孩子进步的效果。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是他们人生的重要支点。
父母做出的选择会让孩子认为这就是对于自己所有付出的回报交换。
一旦孩子的付出被放到一个很低回报的位置上,原先建立在高位上的交换规则就会被打破,孩子会重新依据他的所得来重新建立规则,以使自己的付出更加“划算”和“值得”。
当那些长期被父母爽约的孩子发现,他无论如何努力都换不来父母的承诺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意志消沉,真的陷入绝望。
4
该跟孩子道歉的时候,
别硬撑面子
教育学家费斯泰洛奇说:父母对孩子说话算数,是增加自己威信的最好方式。
有太多的父母总是用搪塞的话、压迫的语气,对孩子施以家长威严。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会不愿意跟父母聊心事?
有人说:很简单,我又不是抖M,为什么要主动给自己找虐?
当你和他的意见不同时,你的反对通常是无效;他习惯于把他的期望强加于你。他其实并没有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的人。他只是把你当成他的孩子,说得难听点,是他的附属品,他其实不觉得你和他是平等的,他习惯于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你。
父母不是圣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碍于面子,父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了无法兑现承诺的时候,可能会寄希望于通过孩子的懂事和理解来化解矛盾和尴尬。
但要知道,所谓的懂事更像是颁发给成年人的勋章。同时,也更是强加于弱者的道德捆绑。
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剥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通常都是缘起于这些小事。
久而久之,很多事情,孩子更愿意跟朋友聊、跟网络聊,却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敞开心扉的基础是,我和你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
千万不要在犯错的时候,硬撑着面子拒绝向孩子道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