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似乎注定了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在书的这一方面,自己曾经发了疯地喜欢新书散发的那股子印刷油墨的味道.无论是课本还是课外书,无一例外都是保养的非常完好,丝毫容不得一页折角或是一笔涂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每每看着堆满了架子整整齐齐的教本,不免会有几分骄傲从嘴角泄露出来。
不知道是因为整体社会的消费观念转变还是因为自己受了什么触动,随着阅读量逐渐开始增加,读研究生以后自己渐渐地开始对旧书、二手书提起兴趣。最初是因为选修课需要,以70元低廉的价格买了一套二手的章培恒、骆玉明所著的《中国文学史》,如获至宝,从此便对购买旧书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旧书焦黄的书页间散发出的霉味给人的嗅觉带来了全新的冲击,瞬间就将我征服了。上一位书主无意间留下来的批注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多了一位可以随时沟通的挚友,中二病发作的时候甚至要与他争论两句。美好的价格与时光的印记让阅读本身更加动人了几分,这份触动便一直保持了下来。
随着购入的二手书逐渐增多,我越发喜欢这些拥有历史的书物了。有一回偶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了一本唐有琪先生的《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翻开扉页发现上面盖着一枚小篆的藏书章,并赫然写着“64年6月购于广州”。这个瞬间我竟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可惜书里面没有留下更多的笔迹,看来应该是一位极其爱书的读者(也有可能是个我一样一直都没有读完这本书的懒人)。从此以后我便也刻了自己的藏书章,并在每本书上庄重地写下“xx年xx月购于xx”,希望在这些书籍的旅程中也能留下点自己的印记。
有些书已经绝版了,只能通过二手的渠道来收购。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购买二手书的乐趣。我在孔夫子上还买到过《宋词三体书法》与《杜甫诗选》两本老书,深得父亲的喜爱,他总是跟我赞叹现在很少能买到这样纯粹的书籍了。有人说二手书的买卖会损害作者的利益,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其实也促进了内容的传播,延续了书籍本身的生命,毕竟酒香不怕巷子深嘛。
以前在学校的旧书店里也掏过不少的旧书,现在还在枕边的《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就是在那里买的。自从开始买旧书之后就越发的觉得这些旧书店比现在大受欢迎的新概念书店要有人情味多了。新书店为了生存难免会将精力放在书籍以外的一些地方,在这些破罐子破摔的旧书店里反而表现出对书籍独有的专一。我总觉得那些装修时尚,飘满咖啡香味的书店并不欢迎我这样不解风情的呆子进去,而刻板的新华书店和肆意乱放的旧书店却能打消我自卑的顾虑,让人大大方方地踏足前往。
近年来二手书的市场似乎逐渐开始发达了起来,多抓鱼的兴起也为我这些的二手书爱好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买卖平台。不过我还是舍不得轻易地把书交出去。近期又在多抓鱼上购买了《数学之美》、《大话数据结构》等专业技术类书籍,可惜这些书是从专业的书商手里流出的,并没有留下一些时光的年轮。仅有一本是来自于某个社区图书馆,但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读者印记,不免让人有种错失好友的遗憾。
来到杭州以后还没有发现什么我喜欢的书店,更别提旧书店了,希望在这座城市里能够找到一处我可以轻松踏入角落。回想上海福州路上的诸多书城,六院旁的博库书店以及校园内的无名旧书小店,猛然有点想念那座我读书生活十年之久的城市了。人只有失去了才会想念,这可能也是我旧书情结的一个源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