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王为了向上级显示自己的能力,麦罢,要把全村人的土地都集中起来,说是要建蔬菜大棚。凡是离村庄近的一律划成蔬菜大棚基地。他这一想法招来了好多人的非议。
有人说,全村人多地少,都种成菜,就不吃饭了,光吃菜?
老王走东串西地找了一笔无息贷款,说是给全村人弄好处。对这种做法村里的老百姓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赞成老王这样做的,是那些喜欢种地的老手,不赞成老王这样做的是那些家里干活人手少的小家户。
吃过早晨饭,老王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发了声,只不过那喇叭发挥了不太好的作用。只听那喇叭不断传出来颤动的、幽远的、好像扩展到遥远得十多里的声音:“喂~喂~各位村民注意啦,各位村民注意啦,”那喇叭里一个劲儿地传出来啦~啦~啦~啦的回音,飘荡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里。
“村里要建大棚~棚~棚,啊,村里要建大棚~棚~棚,不管你同意不同意,都要建,啊哈,都要建。你要不种大棚,上哪儿弄钱去?啊哈,对不对!你不种大棚,你孩子上学的费用从哪个地方出?啊呸!讲到这儿时,老王不自觉地吐了一口唾沫。 谢小谢听到喇叭里面老王的声音不由得皱了皱眉也“啊呸”了一声,说罢他嘭地关上了大铁门,回到屋里坐下来自顾看电视。
“这破喇叭到底讲嘞个啥嘛?听也听不清。”谢小谢的媳妇不由得问了一句谢小谢。
“讲嘞个啥?老王又要种大棚嘞,东站乡去年种大棚,一棚一棚的青椒都没有销路,东站乡的老百姓去东站集上卖辣椒都没人要,倒得满大街都是,招来苍蝇嗡嗡响。咱这个村庄种辣椒难道就有销路?常在外面混的谢小谢不由得发起了牢骚。
“要是他让咱家种,该咋办嘞?你常年不在家,我一个女人家怎么干大棚嘞?”
“慌什么,他不是还没有来咱家做动员嘛?” 两口子正说着话,老王忽然来敲谢小谢家的门。
谢小谢说:“我们家不种大棚。”
“你不种,你家的地就得让给别人种,每亩地给你二百斤麦。”老王很霸气地答道。
“一年才给二百斤麦,你让我喝西北风去啊?”谢小谢嫌给的小麦少,不同意别人种。老王说:“这样吧,你要是嫌少,再给你往上补贴些。这样总行了吧!”最后以每亩三百斤小麦总算说和成了。
谢小谢继续搞自己的业务,自己的土地承包了出去,让村里的王大宝种了起来。
在铁手腕老王地的带领下一座座大棚还是建起来了,宽厚的大棚后墙直立起来,两边的山耳,四十五度的坡度,石膏架子立起来,竹竿排起来,一个大棚就算建成了。上面的塑料布蒙上,皮线绷紧,草苫子盖上,这大棚就算完成了大半拉任务。
立起来的大棚远远看去像一座座城堡,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哄哄乱乱,张家跑到王家棚里,李家跑到陈家棚里,看看都是种的啥菜,互相取经,互相切磋,好不热闹。
经常出门在外的谢小谢帮忙联系外面的蔬菜市场,尽量让老百姓的菜走出王家村。
棚里种些啥好嘞?余赛花家的大棚里种上了西葫芦,听说辣椒销路不好,就种些西葫芦,西葫芦也可以在自家门口卖。
“你种啥都能在自家门口卖,只要有人要。”余赛花的男人站在大棚上往下松草苫子时,不由得耍起花腔。余赛花往上将草苫子递给她男人,扭动着像水桶一样的腰身站在那里,两只胳膊抱起草苫子使劲地往上扔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嗨”的声音。余赛花的男人瘦得像根冬天里的干柴,站在大棚的后墙上差点让风给吹跑。太阳照着这一胖一瘦的夫妻俩,女人弄得一身一头都是草叶子,苫子上的草叶被她扔得到处都是,余赛花就像刚从草堆里钻出来一样。一张脸累得像只紫茄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