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我自己有比较深的匮乏感,明明想努力却总是不得劲,总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么好,不敢大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也许跟小时候父母传递给我的观念有关。在我出生的80年代,物质比较匮乏,父母给我们表现出来的总是赚钱很辛苦。
而我之前也总是会告诉孩子,这个很贵,那个很贵。我得破除这个观念。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地说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这个需要可能在父母眼里根本不必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无论父母买或不买,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可以不满足,但不必评判欲望,孩子自己会形成欲望和实现之间的关联。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家千万的父母会给孩子买上千元的童装,因为那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想要的只是几元钱的贴纸或摇摇车,父母却不愿意买,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长期的匮乏感会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变得欲壑难填,买再多的名表、跑车也弥补不了。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以前总以为富人家的孩子很多会被宠坏,然而我实际上发现并没有,有些家庭富有的孩子非常有爱心,珍惜食物,关心同学,非常敢于挑战,相比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有更大的追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众人皆知,人类在一个需求层次上得到满足后,自然会向更高层次进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常识了。为什么到了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并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经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见不得孩子顺畅开心呢?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所以在物质上,我们并不需要担心给予孩子太多就会养成浪费的习惯。孩子在这个层次上满足了,自然会往上一层,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诚恳面对孩子的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其实是那么纯净而易于满足的。
有人问,是不是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望?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那就轻松愉快地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那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配不上,将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一点上,都显得出奇地吝啬。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最终会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别再跟自己,跟孩子较劲啦!及时满足孩子的欲求并不会真的宠坏孩子!
我是书林萌主, 正在学习育儿知识。
以上为阅读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的读书笔记, 如果你也喜欢本书的观点, 可以去买纸质书深入阅读哈, 如果你想与我交流, 欢迎添加shulinmengzhu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