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
人生的路很长,你先好好陪孩子走“15分钟”吧

人生的路很长,你先好好陪孩子走“15分钟”吧

作者: 树妈妈2016 | 来源:发表于2016-09-06 00:21 被阅读0次

    蒙特梭利在她《童年的秘密里》里,描述过这样一位父亲: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日本人,这位父亲正带着他年幼的儿子散步。我走在他们后面,突然发现这个一岁半到两岁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他父亲的腿。这位父亲就站在那里不动,让孩子绕着他的腿玩耍。等孩子玩够了以后,他们才又开始向前走。

    过了一会儿,小孩又坐在了路边,他父亲就站在一边等他。

    这位父亲的表情是严肃的,但十分自然。

    他并没有做什么不同寻常的事,他仅仅是作为一个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散步。”

    “他并没有做什么不同寻常的事”,虽然蒙特梭利这么说,但事实上这位普通的父亲普通的一幕,却给这位教育科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在书中提过过不止一次。

    同时,借助着蒙氏的描述,又把这位父亲的形象传达给了我们。

    然后,环顾四周,亲闻亲见。

    不少人却和那位父亲截然相反。

    商场、公园、超市、回家路上、旅游途中……总是能看到远远站在孩子前面几米外的成人,总能看到焦急、不耐烦的神情,听见不断的催促声:

    “快点啊!快点!”

    “走啊!磨蹭什么呢?”

    “走了!走了!再不走就……”

    “别玩了!快点!听到没有?快!”

    永远是孩子拖了后腿,孩子耽误了赶路的时间,孩子太慢,孩子太墨迹,孩子…….

    当然,在某些特殊场景下,这是无可非议的。比如成人的确有十万火急的事需要尽快处理,或者拖延下去会可能造成某些可预料的伤害。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并没那么紧急。

    我们不过是下班后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的路上,周末带孩子去爷爷奶奶家的途中,或者去游乐场或者动物园,甚至有时不过是饭后的散步时间……

    早一点和晚一点,有时不过是多出的闲聊、看电视、上网、刷手机,于是不惜打断孩子原本兴致勃勃的一次发现探索之旅。

    成人和孩子的走路,是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是目的。

    成人走路是有个很明确的目的,伴随着的是明确的线路规划。所以成人走路总是急匆匆,是一次机械的、无可奈何的消耗,于是“最大化效益”。也就是说,只想径直到达目的地。孩子则相反。孩子,尤其是2-3岁左右的孩子,走路更大的作用是完善自己的能力,他的目的是实现内心某种待唤醒、创造、完成的能力。孩子时刻处于自我构建过程,走路也是,自从能独立行走后,他们的世界更广阔也更丰富了。只要被允许,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发现和探索。

    简而言之,孩子走路并没有目的地,更像是一场漫游。

    原本不过是离开购物广场回家的路上,他一出门就被那层层叠叠的台阶吸引,于是就去一层层地爬,体验上上下下的乐趣,也体验着空间高低带来的变化。爬着爬着,他又被旁边绿化带里的小绿叶丛吸引走了,于是离开台阶,靠近绿化带,去看、摸那小小的叶子。而这样小小的叶子,重重叠叠的,沿着整个街区到处都有。于是,他就被绿叶丛不断吸引着,像一只蝴蝶,从这里飞到那里,又从那里飞向更远的地方。飞着飞着,他又遇到一只散步的狗。于是又被小狗吸引走。狗消失在路的拐角,他又发现了画在地面上的箭头……

    孩子常常这样,像只蜜蜂一样飞来飞去。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并非如此。其实他在不断观察、吸收,不断为自己的心灵汲取着营养。

    然而,焦急的成人常常看不到这些。他们觉得这样太慢、太浪费时间、太无聊,他们只想快点走,于是用大嗓门或者直接上去拉住孩子的手,把他们从台阶上抱离,把从绿叶前拉开,从活泼的小狗旁拽开……把沉浸于一场不断发现的欢欣雀跃里拉开,然后加入成人枯燥而无趣、从表面看仿佛高效率的路程。

    事实上,在现代生活中,成人和孩子一起“赶路”的需要,并不太多。我想,平均下来大概也就15分钟左右的路程。无非是公园门到停车场、从家门口到地铁站……诸如此类的短程行走。

    在这些“15分钟”里,最让人想不通的大概就是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的停车场到目的地之间的催促声了。

    休息天、节假日,成人的本意就是带着孩子好好玩一场,让孩子快乐,让家庭充满笑声。然后一家人就快快乐乐上路了,孩子也欢欣,家长也快乐。可是分歧常常在这些专业游玩的门里门外上演,孩子被门口水池里游来游去的金鱼们吸引,想去看。大人的反应却是:“鱼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去看猴子、大象,还有熊猫呢,快走!快走!”

    于是,孩子被不情愿地带走。

    其实,原本他可以在金鱼池旁得到许多乐趣的。因为他被它们吸引,自有原因。他或许想看它们游泳的样子,观察观察它们的颜色,数一数多少条(当然数不清),或许还想亲手喂一喂它们,鱼儿争相抢食的样子更会让他咯咯大笑…….

    然而他却被自以为是的成人们拉开了,去看猴子、大象、熊猫那些成人以为很值得一看或者应该看的东西。

    真是得不偿失。

    或许这一次就那些普通的金鱼就能让孩子快乐,大人们觉得重要的熊猫大象或许今天并没这个功能,至少孩子的快乐眼下已被强行打了折扣。

    美好的动机、美好的出行,就被这一声声的催促给一次又一次破坏。

    可是,为什么呢?

    即使那些经常发出催促之声的父母,也是深爱孩子的啊,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愿意花精力、体力来让孩子快乐,他们对孩子的爱也并不比别的父母少啊。

    成人和孩子之间这种冲突,根源在哪里?

    用蒙氏的话说,就是节奏。

    成人有成人的节奏,多年生活技能的熟练掌握,成人走路、吃饭、说话等等敏捷而快速,并且早已养成了直奔目标的习惯。而孩子则不慌不忙、缓慢,看起来漫无目的,相比而言,孩子的节奏是一种慢节奏状态。两种节奏相遇时,那个被迫接受别人的节奏的一方,就会感到痛苦。想一想,我们平时看到的中风病患的情景。看到他们走路时哆嗦半天挪动的几米,想一想站在旁边看着他吃饭,手里的酒杯颤抖如强风中的落叶,每一次艰难地举到嘴边,却总是送不进,哆哆嗦嗦洒了满身还是喝不到……这和我们正常的生活速度的不同,总让我们感到一种恨不得帮他一把的痛苦。

    那么,孩子虽不是中风病患,却也是和我们并不同的另一种慢节奏。最起码,在生命的前几年里都是如此。

    那么,二选一的问卷就再次出现了:

    是我们放弃自己的优势,融入到孩子的自然节奏里去,陪伴他走过这人生之初的必然阶段。还是让一阵风一样,强行裹挟着他们加入我们,加入一种他们还远没能力适应的快节奏里?

    作为弱势一方,孩子没有选择权。

    而我们不同的选择,将带给孩子不同的处境。

    成长是一场急不得的旅行,无论孩子还是我们,都需要慢慢来。

    那位不知名的日本父亲,是一个榜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路很长,你先好好陪孩子走“15分钟”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cd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