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双十一”,2135亿,一个惊人又可怕的成交额。
今年经济不太景气,大家都还能一如往年撒尽自己的洪荒之力买买买,真是不容易。
这是第10个“双十一”,恐怕很多人忘记了多年前这是光棍节的代名词。
每年“双十一”前后,同事朋友间的问候语变成了:
“你准备买什么?”
“你买了些什么?”
于是大家纷纷晒单,分享自己的“战利品”。
那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在抢东西一直没有时间回我微信;另外一个闺蜜提前几天就在问候:你准备买啥,我回答我今年准备做个看客。
原因是前几天晚上,计划给宝宝囤点尿不湿,然而把历史购买价格和当天活动价格一比较,京东没有便宜,天猫双十一的价格和京东平时优惠价一样。我心里很是吐槽,为什么要等这一天买呢?
在比价过程中,发现天猫先交押金后付尾款的套路实在不讨人喜欢。为了抢到一点便宜,最不喜欢数学的我此时都成了数学家。折扣、优惠、补贴、福利、券……需要整得明明白白!于是心里不得不感叹:连“败家”都是个技术活儿,也够伤神烧脑。现在完全理解有人形容购物后脑仁疼是怎么回事。
10年10次购物狂欢,前九次我应该也是一次不落。记得2009年第一次参加,从一罐面膜开始。后面每年一到“双十一”,就内心澎湃,花出去的钱,似乎不是真金白银而如同白纸一般。2014年达到了顶峰,当时收件地址都写在男朋友公司,他天天背回家,快递多到让他生无可恋。2015年“双十二”买房付首付,为此提前省吃俭用,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也正是从那时候,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加上“断舍离”的生活观念深入心里,买买买的结果,大概率就是扔扔扔,所以消费变得越来越理性。
上周末象征性买了一些日用品,系统一直提示再加19.4就能再减40块,我居然想了好几分钟不知道要买啥。我那我喜欢我需要我适合的“三我”原则一直在做衡量,让我从疯狂的购物欲中跳出来了,不再疯魔。让我那一刻对自己很满意。
安利一个我经常光顾的微信上开的店:元气生活。一看店名就知道,是希望大家元气满满的生活。产品挺实在,很是喜欢。老板为了让让大家不伤神费劲,直接把做活动的产品标了优惠价,虽然优惠力度不是很大,但的确是比平时便宜,而不是先涨价后优惠。我买了一包泡脚粉,对,只买一包,保持理性购物很重要。
除了买东西,今年第一次在消费清单里加入了技能投资,选择了一门基金课,优惠价便宜了100。当然内心更希望在漫长的熊市里找到“护身符”,迎接春天的到来。
有人说每花出去的一分钱都是对自己的承诺,希望每一份承诺都值得。
10年10次狂欢节,也是每个人成长的曲线图。
曾经跟风,曾经疯狂,如今淡定,如今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