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当我们说“书生误国”时,我们在说什么

当我们说“书生误国”时,我们在说什么

作者: 裒益者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8:37 被阅读62次

在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去逝后,他的继任者朱允炆成为了历史上的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组建了自己的治国理政班底。一共三个人,一个是翰林侍讲方孝孺,一个是兵部尚书齐泰,一个是翰林学士黄子澄。这三位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怀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先说说这个方孝孺,这是个从小熟读经书,名人宋濂的学生,可以舌战群儒,在民间名声很大。这个人对理论的熟悉程度,学问高深程度都很厉害,且虽是书生,但铁骨铮铮,很有血性。在朱棣攻破扬州后朱允炆慌乱了,找来方孝孺讨计策。方孝孺胸有成竹地拿出几条对策,首先派出大臣外出募兵,然后号召天下勤王,派人去找朱棣谈判以割让土地来麻痹朱棣争取时间。

方孝孺的计策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标准,可惜,脱离了实际,没有考虑现实情况和对手。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他所提出的外出募兵、号召勤王哪里还来得及?而所谓的派人找朱棣谈判割让土地换取时间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对方辛辛苦苦造反四年,那是要取天下,能是一块地盘可以喂饱?所以,方孝孺的才华做一个法院院长或者公安部长还是挺称职的。

再说说这个齐泰,齐泰原名齐徳,泰字是朱元璋给赐的名。这个人背书绝对有一套,学习知识的能力很强,特别是记忆力非常棒,也很刻苦。他可以把边界将领的名字都记住,把各地的形势也都记住了,其用功程度恨不得可以凿壁偷光。

齐泰作为兵部尚书,在面对朱棣即将举兵后,做了一个很好很教科书式应急计划,发布了三道命令:一是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二是授意北平守将张和谢立刻采取行动监视燕王及其亲属,必要时可以直接采取行动;三是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刻逮捕朱棣。从安排上真是没毛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只不过其安排的人张信是朱棣亲认的都指挥使,却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对手的亲信,这岂不是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布局?结果自然是沉痛的教训。

最后说说这个黄子澄,这是个曾经的江西高考状元,朱允炆的伴读,可以说是其死党。且不说他和齐泰在朱棣进京参拜新君的时候,没有支持卓敬趁机解决掉的建议,结结实实当了一回看客。在朱棣装病后派出三个儿子去京城参加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时,黄子澄却认为扣押朱棣三个儿子当人质是打草惊蛇,请求把人还回去以麻痹朱棣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这等于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天下还有谁不知道?想法很好,可是已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际啊?

后来在耿炳文战败后,这哥们推荐了纨绔子弟李景隆作为主帅,从而断送了最佳战争机会。从实际情况来看,也不知道他是否看了这个人的学识和经验,现在咱们面试一个工作岗位还要看看一个人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呢!

当然,也有一个人特殊,那就是给李景隆管粮饷的铁铉,一个文官,一个读书人,却能够招募逃兵守下济南,成为一代英豪,了不起。从他做事情,先是粮饷管的不错,守城找到了好帮手,做事情能够研究好实际情况与对手优劣势,用时髦的话讲就是SWOT分析做得好。能够以竖起太祖牌位击破朱棣心理弱点。厉害!

从明朝这四个人,四个书生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说“书生误国”时我们在说什么。所谓书生误国是指读书读成书呆子,脱离了实际。就理论而理论,就谋略而谋略。无论是方孝孺、齐泰,还是黄子澄,都是如此。他们在决策上的失误都在于没有弄清楚实际情况,没有知己知彼,空谈理论。而铁铉也是书生,可在实际工作中却以调查研究作为发言权的基础,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毛主席说的一句大实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是英明至极。书生误国违背的就是这一条,其本质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我们所谈的就是这样的书生才误国,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调查研究做起的书生却是大国英才,勇于、善于接受时势的选择,成为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们说“书生误国”时,我们在说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ci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