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a0f202be7206bf71.jpg)
6月19日,周五,雨,22至24度
一早起来,凉风习习,露台地面是湿的,植物叶子上有少许露水,而盆中的土仍是干的。夜里下过雨了。雨不大,不能穿过密密的叶子,落进土壤。只得拿起喷头浇花,在这凉爽的早晨,浇花成了一种久违的享受。快浇完时,天空又飘起了雨。雨一直下,下了一整天。夜晚坐在书桌前写日记,楼下的车辆哗哗驶过,速度与雨水摩擦后,声响比晴日放大许多倍。然而心是清凉的,尘世的噪声反衬出室内的静寂,真是“心远地自偏”。
今日手严重了许多。上午整理一堆工作资料。后解读《论语》,一千多字的文章,反复翻阅《周礼》、《礼记》、《左传》,以及七八本注本,都是砖头厚的书,莫说单手拿起,就连翻动它们手都疼。待写完,疼痛已蔓延至每根指尖,整只手,像熟透的水蜜桃,随便哪儿戳一下,疼痛就流出来。现在按键盘,边角的键若斜着手指去按,也疼。我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索性就当这只手废了。我决定:一要训练左手的动手能力,用左手夹筷、切菜、炒菜、洗衣……甚至写字。二要调整物品的摆放位置,书桌上的书一律靠左放,茶壶也放在左边,方便左手取放。三游泳时,右手捏起拳头或先练一段时间的打腿,但也得养上半个月再下水。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abf371231f53bd0d.jpg)
近来,不能游泳、练书法,每天多出三四小时读书,要抓紧时间多读多写。读书一定要有个专研方向,但也不是只读这一类书,完成专业阅读后,再读些闲书。专业就好比是根磁石,能将闲览中有益的信息吸附其上。若无专研,乱翻闲书,那知识读过就散了。停留在感官上的新鲜刺激,若不及时与大脑深层思维发生反应,合成有用的信息的话,很快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疲劳之后又会导致敏感度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翻了一段时间闲书后,会觉再也读不进去的原因。近段时间读书的节奏、内容的组合皆把控的很好。读进去的知识被及时输出,或转化为生命内在的声音。大脑每时每刻都张着一张求知若渴的嘴,大口大口地吞咽着先知的精华。不足的是,书仍是买得多了、快了。我所谓的闲书,是《论语》专业书籍以外的书,并非内容浅显的轻松读物,也得花上与专业书籍同等严肃的精力来对待。而我在闲书的阅读上仍停留在了解的兴趣。熊十力曾教诲王元化:读书切忌贪多求快,要沉潜反复,从容玩味。王元化说他的读书习惯是精读,不善于从涉猎中获取知识,他读的书并不多。一部黑格尔的《小逻辑》,他深读了三次,写了十几本笔记。我的大脑优势不是记忆,记忆能力甚至低于常人。欲在博闻强识上胜人,实在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我的优势是自我反思的真诚与勇敢。我在王元化先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思想气质。他思想上的三次变化,都来自于对自己思想的反省和检讨。这世上有两种思想家:一种人天生就具有执中的气禀。比如李泽厚先生,他年轻时创立的观点一直到老都无有更改。还有一种是冲动型体质,他总是被时代的思潮推向极端,接触一种新思潮后又会转向另一个极端,多次起伏跌宕后,终于找到中位所在,王元化就是这一种。我也是,我们始终在自我批判中前行。
每天花半天时间读写《论语》,再利用业余时间读王元化。我要学王先生沉潜玩味的学习精神,勤作笔记勤思考。
明日,早起,晨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