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书,听课,都离不开一个词语——投射。
这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当我对“投射”有一定了解之后,我意识到,同一件事情,为什么每一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除了反应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时候也反应了心理模式的不同。
比如,一个人说话很直接,不太顾及旁人的感受。
A评价:这个人很直率,很客观,很好;
B认为:这个人很无礼,我有不被尊重的感受;
C觉得:这个人情商很低,如此而已。
以上,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情绪需要和不同的与人相处之道。A能够排除个人喜恶,看到对方性格、习惯中有益的一面,包容度、接纳度比较高;B有可能尊严感匮乏,总把内心不被尊重感投射到对方身上;C比较客观,又或许对自己的情商有不自信。
比如,一个年轻的女同事交了一个男朋友,什么条件都还没有介绍,光是拿出了男孩子照片,一头金黄的头发,一个已婚女同事马上评论说:这么前卫的男孩子,你要小心你是否hold得住哦!
其实她这是把自己对配偶的焦虑投射到了同事的男朋友身上——她不能接受自己的配偶太潮、太前卫,在她心目中那代表了轻率、动荡、不靠谱、感情不专注等等。
再比如,我妈不愿意我出去旅游,是因为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她害怕太劳累,我的身体会受不了,害怕外面意外事情多发,我的应变能力应付不了。她把内心的恐惧与焦虑都投射到我这里,如果我认同,那我就无法出门了。
还比如,我有时也会担忧先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时常提醒他不要不吃早餐,不要吃油炸食品,不要吃太快,不要吃太晚,不要忽冷忽热……其实,这和我妈如出一辙,也是在把内心的焦虑与恐惧投射到先生身上。
明白这些以后,或许更加能够洞察一些人的言行,包括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