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凌云阁书摘(其一):读张爱玲之片段

凌云阁书摘(其一):读张爱玲之片段

作者: 封狼居胥 | 来源:发表于2024-04-09 12:56 被阅读0次

    “个人即使来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的背景里有这些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1920-1995,此照1957)

    这段来自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从不同角度解读这段话,都有不同的意义。

    首先,个人是否来得及。从她这段话里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也这样认为。实际上,任何一个时点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即使生命垂垂,尚有思想和心态的“来得及”,也就是“想得通”。——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活在别人的目光里面,如果是,就尽量摆脱。一旦有机会,就要对那些市侩的牵绊,人和事,及时止损。

    然后我想有些事情一定来得及。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书目,还是有许多感慨的。年少的时候颇有些自命不凡,而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一直都没有深入读书,只是死记硬背的应试去了,对笔触中的深意,连同对生活的观察,都很肤浅的,说到底是弄一些小聪明罢了。从我这样的年纪开始认真的读书,认真的为人,认真的修身养性,是来得及的。需要做到的只是不要对过去的遗憾叹息。朱自清的《匆匆》不是有这样的隐喻嘛,在你凝神的时候,日子从眸子间过去,这不是朱的原话,而是我的理解。

    其次,破坏与大破坏。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张爱玲不同。清末到民国初年,的确是一个大破坏的时代,而且张爱玲本身的家族又是在不断没落与挣扎,偏偏又与抗日战争的大背景吻合。与她相比,我们的时代是幸运的,至少拥有了一个和平年代。

    可是,破坏的意义可能还不在社会的秩序。有的破坏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却真切的感受得到。我想这不是无病呻吟,至少我们有这样的切肤之痛,就是尽管物质生活大大的丰富了,可是精神上的空虚常常令我们莫衷一是。——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逃脱不了的时代。我们对这世界、甚至对宇宙了解了更多,痛苦随之而来。这种对思想对认识的破坏也是剧烈的,也能带给人极端的痛苦,更大的破坏对于个体来说看来也无法逃避。所以,我们必须迅速建立自己的世界,积极而乐观的世界,从“已经看透”到“设法不看透”,这并非蒙蔽自己,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三,这句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上面。我们的升华,是在于自己心心念的成就感,我们的浮华,要尽可能的去除掉,然后露出一个本真的自己。

    什么是你想要的?这必须由自己来做出回答。对于我来讲,我不想,现在也没有条件做那个追求完美的小男孩了。小时候,我好像一直捧着一件完美无缺但是脆弱无比的器件儿,直到岁月把它侵蚀、直到它零零散散的被狗日的生活打碎,最终我的手仍然是捧着的姿态,而那件东西早已无处可寻。于是,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已经开始接受不完美,只是到了最近,才知道那才是人生常态。——那该就是浮华散去了吧,升华的梦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这些必将会成为过去的东西,就思考也不思考,随他。

    第四,我竟然和张爱玲一样感到荒凉。以我的理解,出身华贵如张爱玲,其荒凉也许也就来自充满感情的内心。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张爱玲这样的富家女无法理解俗世的生活,直到读了她的些许文字,我对这些已经并不在意了。

    张的祖父(张佩纶)据说青年才俊,在宦海沉浮之中郁郁不得志,而张佩纶的岳父(李鸿章),却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样的家世,超脱而孤独。1995年9月,她在美国去世,留给了这世界那样华丽的文字。

    读起来总想看见一袭贵族少妇的丝滑绸缎长袍,是那种雍容的紫色,这是我感受的色彩,但只是其中一面,文字是立体的,人物也都是复杂,所谓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凌云阁书摘(其一):读张爱玲之片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hf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