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教育
六招破解传说中的“学习死循环”!

六招破解传说中的“学习死循环”!

作者: 兰子伴你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7-05-05 16:34 被阅读0次

    特别提示:本篇文章偏技能类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让自己更牛气?唯有学习,且是正确有效的学习。对于学习,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但学了这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Why?也许我们真的是应该好好思考下“如何学习”这件事了,如何破解我们大部分人存在的“学习死循环”状态?在个人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大概总结以上六个方面经验,而且已通过实践证明,对我个人十分的受益:

    一、为什么要学习?

    当今时代需要终生学习,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没有人质疑学习的重要性,关键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我们学习什么?

    我经常会听到有些人洋洋自得的自夸:我已经有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了,即便这样,我也坚持学习…….

    我想说:但那又如何?积累的价值在哪里?继续学习又能如何呢?你改变了你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环境了吗?你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层次了吗?

    很多人学习追求的是内容多,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知道的越多越好,现在电脑和网络这么普及发达,你的知识容量能比得上它们吗?

    很多人学习是为了工作,让自己更熟悉业务,于是努力学会了越来越多的业务知识,对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出现,老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继续参加培训课程、阅读新的文章、学习新的软件操作、新的套路。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为什么学习”,我们就无法提升我们的学习层次,我就会掉进学习死循环: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以至于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很努力,可实际上都是在原地打转。

    二、提升学习层次,什么是有效学习?

    当今时代,是海量信息及时获取时代,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途径的限制,这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

    什么是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的一句话:能改变我们行动的学习就是有效学习。这是我某大咖在互联网分享课上听到的,真是如获至宝。

    我们大部分的人学习是只停留在“知道”层面上,没有更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事的方法,如果我们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思考方式和行动都一样,没有任何改变,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三、有效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前不久,我很好奇的调查现在90后幼教老师群体平时的学习是怎样的?结果得到普遍的回答是这样的:每天睡觉前,学习5-10分钟,不能时间太长,坚持不了。每天学一点,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挺好的。

    现在很流行碎片化学习,现在的工作生活节奏快,平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似乎真是很合理的想法,曾经我非常认同,然后就开始执行自己的碎片化学习计划了,亲自试验的结果是:真的无效。然后我就开始搜集“正确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才发现学习是有科学的过程的。碎片化学习的提法貌似有道理,其实根本就是缺乏科学研究依据的(所以鉴别网络流行的信息是很重要的,真的不能盲目跟风)。因此我们大量的碎片时间可以用来了解和筛选准备要学习的信息。

    专业、系统的学习过程包括7个小过程:

    1、进入状态

    如果确定好学习目标,调整好身心,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心烦意乱,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就会很低下。

    2、接收信息

    无论你是看书还是听课,接收需要学习的内容。

    3、理解消化

    理解传达的学习内容,听懂并理解内在的逻辑结构。

    4、固化印象

    讲学习的内容理解后,烙印在大脑中,加深印象,形成本能的知识,否则很容易忘记。

    5、回顾总结

    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逻辑化的梳理和总结,定期温故而知新。

    6、操作实践

    将学习到的知识用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也许发现之前理解有错误,或者理解得不够系统和深入,通过实践应用强化了学习效果。

    7、二次理解

    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就需要二次理解和确认。

    也许还会回到第二过程,重新接收信息→理解消化→固化印象→回顾总结→操作实践→再次理解,直到学习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这样才能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改变我们的行动,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四、提升学习层次,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近期,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基本归因偏差”,之所以关注,是因为在我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是我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却不自知。

    “基本归因偏差”简单理解: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本能的把问题归因于别人,是他自身有问题。当同一个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本能地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就是平时认为的“找借口”。道理反之亦然,当别人取得成就时,就是走狗屎运,当我们自己取得成就时,我们就觉得是千辛万苦努力的结果,说我走狗屎运的,都是诽谤我!只要是人,或强或弱都会有这个心理表现。

    当我们任由“基本归因偏差”心理现象变强时,就是触发我们存在的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习惯性防卫”,它是我们提升法学习层次非常大的绊脚石。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任何时候,当我们遇到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我们会立刻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挑战和质疑,第一时间便着急去反驳,完全不进一步思考对方的新观点是否合理?此时,我们便产生了习惯性防卫。

    空杯心态是很多人都很认同并很努力想培养的心态,但是实际结果,你的心态真的空杯了吗?其实我们并没有思考到空杯心态的核心点:杯子是空的,但杯盖子如果不打开的话,还是什么也倒不进去,不是吗?因此,习惯性防卫就好比这空杯子的盖子,如果我们能意识到习惯性防卫,那么我们的学习层次便真正提升一层。

    如何打破习惯性防卫?

    知名自媒体达人成甲老师提出的“绿灯思维”和“红灯思维”概念,瞬间让我豁然开朗,至此,我终于找到了“为什么我成长如此低效”的真正症结。我没有建立“绿灯思维”,无法打破习惯性防卫,杯盖子没打开,什么新观念、新知识都进不来。

    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不一致的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我们第一反应是想下新观点的合理性,对自己是否又用,是否能帮助到自己?积极思考有价值的地方。

    红灯思维则相反,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会本能的找理由反驳、质疑等消极处理。

    其实真正做到绿灯思维,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自我认同度较高的人。

    总之,提升学习层次,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与自己以往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必须承认自身认知范围的局限性,每个人都存在认知盲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学习快速成长。

    五、提升学习层次,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2011年,乔布斯去世,出于对这位旷世奇才的缅怀,特意买了《乔布斯传》,书中详细记录了乔布斯的一生境况,很多细节已经忘差不多了,唯独对他和早期合作伙伴沃兹一起组装苹果的第一台电脑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乔布斯和沃兹决定创造出一台惊世核俗的个人电脑,于是他们闷头苦干,选芯片、设计电路板、调试控制电路、编写机器语言程序,然后将制作完成的主板与键盘、显示器链接,在键盘上键入一个字符,那个字符便在屏幕上实时的显示出来了。这就是苹果第一台电脑Apple1诞生的整个过程,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组装好。

    (乔布斯和沃兹)

    而现在,电脑城里卖电脑的店员给我们组装一台电脑,全程不过5分钟,并且功能更加的齐全,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同样是组装一台电脑,神一样存在的乔布斯和沃兹两人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而卖电脑的普通店员却用了5分钟?

    核心原因就是现在的电脑部件全部进行了模块化封装,只留下简单的外部接口,只要往插槽里插入或连接即可,比如电脑主板上留了很多插槽和接口,用来连接CPU、网卡、显卡、硬盘等部件,甚至在插槽和接口的旁边连位置都标注好,没有任何电脑硬件基础知识的人都能够准确组装。笔记本电脑更简单直接,将大部分部件直接封装在主板里,只要接入鼠标即可使用。

    至此,真是恍然大悟,万事万物在底层规律上都是相通的,我们完全可以用电脑组装的原理,来组装我们的知识啊。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电脑输入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就好比电脑输出的结果,因此我要像组装电脑的原理一样,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形成模块进行封装,我们只留外部接口,等用到的时候只要进行连接即可,实现个人的知识的即插即用。

    由此可见,我们有构建个人的知识框架体系的意识和准备非常的必要,或许会像第一台Apple1诞生那样,最初是艰辛的、漫长的、未知的,但一旦构建成功,学习的输出效率和收益的巨大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否则,我只能是永远看似勤奋的在学习知识而已。据研究,现今时代,我们的知识每年正以26%的速度在折旧,如果我们学会了将现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形成知识架构,那我们的学习效率不知道能提升多少倍,显然,这时我们的学习层次一定是非常高的。

    至于如何构架我们的知识框架,由于篇幅有限,不再展开叙述,后期我将针对性的详述进行分享,如果不想错过,就请加关注。

    六、学习离不开深度思考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是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之口,我们无从考究,但细读《论语》之后,我非常相信这句话,其中蕴藏的世间智慧深不可测,真正明白“圣人训,必谨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圣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从小就会背,但很少有人真正的去践行。

    学习不但要思考,而且要深度思考!什么是深度思考?有标准吗?

    知名自媒体达人成甲老师提出的“黄金思维圈”概念,让我找到了深度思考的方法和依据,提出了思考的三个层面,以学习为例,What层面即学习内容的表象;How层面即如何实现我们的学习目标;Why层面即我们为什么要实现学习目标?通过这三个思考层面的层层深入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慢慢就具备了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本领,遇到任何事情,深度思考已经形成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我曾经经历了IT网络管理员岗位到人力资源招聘岗的职业转换,从What层面,我是恐惧的、能不能胜任是未知的。幸好我启动了How模式,我该如何解除我的恐惧,提升胜任概率呢?我开始大量学习人力资源方面、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举个具体的例子,招聘非常重要的是第一印象,招聘者代表着企业形象,与被招聘者一样,很重视双方的第一印象,当时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心理学研究数据,说是第一印象遵循58-33-9法则,即58%取决于肢体动作,33%取决于语音语调,9%取决于对方说话的内容。于是便按照这个法则进行实践,发现还真的很管用,十分熟悉我的人还觉得这女汉子还装得人模狗样的,貌似还挺胜任的,其实当时我还没有太高层次的认知,还没有深度思考的意识,所以并不知道Why层面的存在,其实能够进入Why层面启动深度思考的人是极少数的,且是漫长的。但仍旧值得我们刻意学习的,因为深度思考模式确实是我们个人快速成长的秘密武器之一。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终主宰世界的似乎是那个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苦寻的“道”,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掌握了学习之“道”,就根本入不了任何“学习死循环”状态。

    任何领域都逃脱不了二八定律即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正如成功的人始终属于少数的20%一样,如果我们不安于做那尾大的80%,那么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意识到,学习一定是刻意的结果,决不能随心所欲。要想有深度的认知和学习,就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没有学习过程的痛苦,便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或许成长伴随着撕裂般的疼痛,但成长过后,一切值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招破解传说中的“学习死循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ks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