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实用主义

作者: 一言莫辩 | 来源:发表于2020-04-27 21:44 被阅读0次

    阅读各位前辈的古代思想文化史,给我一种深刻的印象,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儒道释宗教及文化思潮的兴盛、变迁和融合,但思想的主流是实用主义的现世报,尽管也出现过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的膜拜,唐代李姓王朝尊崇道教为国教,但都是现实地为我所用,人们并不相信什么来世,或者天堂,我们也构建了天宫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等,都是世俗的翻版,追求现世的长生不老,远胜于向往死后的西方极乐世界。

    《论语》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孔子采取的是回避的做法,但他对于死的观点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还没有明白活着的道理,怎么知道死后情况,活着不好好孝敬,死了凄凄惨惨戚戚,于事无补,没有意义。人们祭祀祖先亡灵最主要的目的,除了对祖先的怀念外,更多的希望福泽子孙后代,保佑庇护子子孙孙平安健康。

    正因为对死亡世界的未知,造成了对死亡的恐惧,追求长生不老成为了亘古的命题,尤其以道教为盛,道教注重的是今生的修行,追求的是长生久视,先秦时期就有八百岁彭祖的传说,道教的仙祖太上老君就是炼丹的神仙,最厉害的九转金丹,可以长生不老,飞天成仙;教祖张天师也是炼丹的高手,江西龙虎山因其炼丹而得名,之后的葛洪、孙思邈炼丹成药延年益寿,还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淮南王刘安。

    更极致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出于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的贪婪,成为了长生不老的死忠粉,秦始皇派徐福带了童男童女,到东海寻求不死仙药,一去不复返;汉武帝修建了高三十丈的承露盘,承接天露混合玉屑成丹,事与愿违;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明世宗朱厚熜等,服用汞铅“金丹”而未尽天年,尽管如此,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来都没有消停过。

    正因为对死后世界的茫然无知,鬼故事历朝历代都很盛行,最出名的莫过于《聊斋志异》了,仔细读读依然是人的故事,只不过臆想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而已,现代的恐怖片莫不是同样的情节,添加了一些现代的或者幻想的情节,刺激你分泌快乐因子多巴胺,激发你的肾上腺素应急反应,从而获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是题外话了。

    贪生怕死其实是一个人的本能,尤其是社会动荡、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义利,活着是最重要的,只要活着还有机会,死了只有万劫不复。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能有这样境界的毕竟少数,更多的人没得选择,只能选择接受现实,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或许这是最不恰当的活法,但种族得到了繁衍壮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是丛林社会的法则。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文明,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从来都没有中断过,中外学者对此专门研究过,通过阅读几位前辈的文章,我总有这样一种感受,实用主义可能起着很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实践理性,是建筑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行为。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不过信的是自己,自己认为的才是最真实的。

    实用主义并不排除利他主义,利他在中国古代并不是稀缺品,孔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子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墨子的“兼相爱,交互利。”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但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建立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思想基础之上。

    实用主义并非褒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往往容易失之偏颇,只要勤劳就可以致富,只要耐得寒窗苦就能成就功名利禄,只要不输在起跑线就会好的结果,等等,必然会诞生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国人虽然不会寄希望于天上掉馅儿饼的事,但往往认为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赢得一切,所以会耍小聪明,或者自以为是,其危害不言而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实用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lp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