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日记20200521
最近读张辉诚老师的翻转教学实践《学思达》,“学思达”教学法核心的概念有两点:
一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二是好奇心和思考,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
看完之后就特别想深入了解一下“好奇心”,为什么好奇心这么重要呢?
印象最深刻的是,老A爷爷第6期5音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类之所以不再进步,就是因为停止了学习,而学习会停止,绝大部分的起因都是因为失去了好奇心,我们觉得这些都稀松平常,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这个样子,而人们对亲密的人失去了好奇心,彼此的关系马上就会变得疏远,而且会以看不见的方式瓦解。”
忍不住翻开【美】托德•卡什丹教授的《好奇心》一书,看到这么一个问答:创造幸福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就是好奇心。
颇感意外,似乎又一点也不为过。
在最近完成共读的《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了科学家根据自己研究提炼出来的7种最有助于预测省会满意度和未来发展成就的品格的力量,其中有一项要素就是“好奇心”。
有人曾问爱因斯坦,他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爱因斯坦并没有夸耀自己的才智、职业道德、快乐或者人际关系,而是提到了自己的好奇心。
说到这儿,我们不难发现:好奇心的意义之深远,就像《好奇心》一书中作者说,“好奇心是你用来编制未来时所必须的工具。”
然而现实社会中,我们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却很大程度上都在抑制孩子的好奇心。
这个怎么理解呢?
我邀请大家回顾一下孩子还没上学之前,是不是经常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以及每天很多个的“为什么”,是这样吗?
可是到了学校以后,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你上课安静听讲,闭嘴不说话,还有更糟糕的就是直接给孩子答案,这时候呢,因为要考试,就开始了背答案。
对于那些喜欢探索,喜欢说话的孩子来说,上课简直是一种桎梏,有孩子说学校简直像一所“监狱”,渐渐地讨厌学习,讨厌上学,讨厌默写,讨厌背书。
那么在家里又是如何上演对孩子好奇心的扼杀呢?
父母的大招就是要求命令,给出方法,害怕孩子失败,做错事,就一股脑儿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孩子,要求孩子听话照做就好,甚至越俎代庖。这样的代价是什么呢?
听到孩子最多的心声就是,“我爸爸妈妈不懂我,他们反正不会听的,说了也没用”,久而久之,关上心门,抗拒沟通,还有不自信。这是不是代价太大呢?
我想身为父母,这一定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也许学校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做父母的态度,不是吗?
最后借用老A爷爷在解析“问与答”时强调的那句话,“父母要把爱回归到好奇心上。”
父母会改变,孩子才会拥有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