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一度盛行黄老之学,即战国、汉初流行的道家学派。
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并占居支配地位。无为而治在汉初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促使封建统治秩序渐形巩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到了文景时期,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经济、政治的需要了。文景时期,在政治思想上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嬗变的趋势。
景帝时期,大将军窦婴、中大夫田蚡、御史大夫赵绾等都好儒术,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上升,这就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即位初年,儒家学派已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董钟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与董钟舒同时的窦婴、田蚡为协助武帝的改革,提出了“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的主张。除了儒家外,法家,纵横家均为罢黜之列。
其后,窦婴、田蚡又提出“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把道家也归于罢黜之列。
汉武帝在儒家势力的支持下,首先启用老师卫绾继任丞相,窦大后对此大为不满,百般阻扰。
窦太后做了二十三年皇后,十六年皇太后,六年太皇太后,颇有政治权势。她好黄老之言,不悦儒术。
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不重用儒者,汉武帝即位,窦太后仍还健在,并手握大权,所以诸事都要受她牵制。
建元元年六月,窦太后免丞相卫绾。但接替卫绾为丞相的窦婴以及太尉田蚡也“俱好儒术”。
窦婴、田蚧当政后,起用了一大批儒者,他们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使儒者相继为公卿。
为了使尊儒进一步制度化,他们在武帝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⒈建明堂。⒉ 定封禅制度。⒊ 查办行为不轨的皇亲国戚。⒋ 下令要求住在京城的王侯们迁回到自已的封地去等等。
这些措施必然触犯了皇亲国戚的根本利益。
(摘自“中国历代外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