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01
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这样泪如雨下。
我告诉自己,这并不值得哭成这样。
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这是《皮囊》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不。它根本不是什么道理。
而是成长过后的领悟。
皮囊有心。
心即是灵魂。
这一个个伤痕累累的故事。
是故事还是自传,作者没有明说,我却不觉得它是故事。
02
我想,我更懂了“父亲”
传统观念里,男人刚强,女人柔弱。
身为一个男人,不求呼风唤雨,也要能挡风遮雨。
嗯,这个叫做“传统”的观念,真不懂男人。
男人终究是脆弱的,天不怕地不怕只是还不知道怕。
尤其——成家的时候,失业的时候,第一次成为父亲的时候,真正肩负起一家生死存亡的责任的时候。
“再走几步看看。”
书中的母亲对着父亲说出了这句话,用它来鼓励这个她一辈子要依靠的男人。
女本柔弱,遇爱亦刚。
03
与作者一样,身为儿女,对于父亲失业,我也是颇有感慨。
我的父亲,中共党员,退伍军人。自1972年-1983年,于部队当了11年的军人。
我的母亲,于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77年经人介绍,认识了父亲。
当时父亲在部队里负责采购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一直没能得到提干的机会。
“不是你爸没水平,不是不积极,是没有人际关系,当时大部分当官的都是北方人。虽然一直得不到提干,可我看你爸是个老实人,我不希望他承受太大的压力,于是与他结婚,78年4月。”母亲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开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983年12月,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家乡的地方粮食单位工作。
在改革开放以前,粮食部门属于非常吃香的单位。
“一日无粮兵马散”,我那21岁参加工作后转为国家公务员的母亲这样说。
到了2003年12月,在粮食单位工作了二十年的父亲,下岗了。
那一年我十二岁,刚刚小升初。
年少的我,敏感地察觉到了父亲的变化。
他开始不爱笑,不再有耐心,脾气也变得暴躁。
处于叛逆期的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撞上父亲的枪口。
当时的我,对于父亲,带着不解,和不理解。
时光的残忍在于,它永远不能倒流。
更残忍的是,伤痕才能带给你成长。
我想我是真的长大了。
当时不懂的,后来都懂了。
我懂了他的脆弱。
一个成年男人的脆弱。
一个身为父亲的脆弱。
一种用情绪来争取尊严的脆弱。
此刻,我想给他一个拥抱,像个男人一样。
感谢《皮囊》,撕开了我历史的印迹,照亮了父亲在我心里的身影。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母亲——这个陪伴着我的父亲,给予了付出和包容的女人,即将与父亲一起,步入花甲之年的女人。
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理解父母。
如果有一天,你看穿了父母的脆弱,那代表着,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孩子。
但我知道,我永远是他们的孩子。
谨于此处,致敬我那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和母亲。
04
我想,我更懂了“爱情”
这世上有许多种爱。
对于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儿啊,爱就是一首浪漫又朦胧的诗。
看那张爱玲,看那三毛。
沙漠里以爱为名,换一生痴迷。
爱使人感性,也令人坚定。就算幸福碎了一地,也片片是幸福。
这一次,我被一种执拗而殷实的爱情,深深打动。
这种爱情,可是一点都不浪漫呢。
我竟这般为这平实的爱情而落泪。
这个已为人母的女人,在丈夫突然去世后,罔顾生活的窘迫、儿女的前程,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也要建房子。
即使房子在半年或一年后,面临被拆迁。
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任性的母亲啊。
三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儿子的脸面,而是她死去的男人的脸面——她要那房子,她想让这个由她男人发起的家庭,看上去是那么的健全和完整。
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这是她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我再度潸然泪下。
这可爱的女人啊。
05
我想,我更懂了“房子”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
“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会不开心,无论住什么房子,过多好的生活。”
房子,是书中的母亲对父亲的爱的宣言。
房子不等于家。
而它象征着家。
我们终其一生,为的只是,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过了多久,无论多么孤独,纵不至于成一个孤魂野鬼。
为的只是,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06
感谢《皮囊》。
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的皮囊。
亦感谢人生。
生命和生活总归值得过,虽然我们到底不能确定意义。
愿你,找到活着的皮囊。
用心,永远贪恋着皮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