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丽·龙可的《你能写出好故事》中有句话:大脑本能地顽固抵制变化,即使是好的变化。
原来,改变之所以难,是因为大脑本能的顽固抵制。
比如说,我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早上比平时早起一小时。我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告诉自己,早起一小时,可以跳操、阅读,拥有不受干扰的专属时间段,信心满满地设置好了闹钟。然而第二天在熟睡中被闹钟惊醒后,想要起床,身体却本能地进行抗拒,经过一番艰难挣扎后终于爬了起来,白天,身体却出现疲惫的状况。
还有,我想要培养阅读的习惯,每次翻开书看一会儿,就会不由自主地走神,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吸引过去,比如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便放下书去做别的了。
大脑抗拒变化,还包括对新生事物和不同观点的排斥。
比如,我朋友喜欢吃臭豆腐,让我品尝,可我对臭的东西,会联想到肮脏、腐烂、变质等不好的情形,即便朋友再三强调味道非常好,我也绝不肯尝一口。
又比如,身边很多人都喜欢打麻将,家里人也拉着我去学,可我坚决抵制,因为曾经看到听到有夫妻因为打麻将,而不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我对这种行为十分反感,这个认知,曾经也是我择偶的标准之一,如果对方有打麻将的爱好和习惯,我绝对不会接受他成为我的另一半。
大脑抗拒变化,其实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改变为什么如此艰难,要实现我们想要的改变,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首先,想要改变习惯,应当从微习惯开始。
比如,我想要早起一小时,身体难以适应,那就从早起十分钟开始,一周之后,再早起二十分钟,以此类推,两个月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早起一小时,身体也不会产生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比如,我想要学习写作,我可以从每天写五百字开始,当写得多了,学会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再学会把两件事情写清楚,慢慢地,我就能把更多的事情和观点表达清楚,然后知道哪些文字是多余的,哪些是需要重点阐述的。
要改变一个旧习惯并培养一个新习惯,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用新习惯替代旧习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改变,最为关键的是要从中感受到快乐,因为大脑喜欢多巴胺。如果改变带来痛苦,大脑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抗,理智就如同一个弱小的孩子,无法战胜强大的潜意识。及时的反馈能够更好地看到自身的微小改变,从而获得信心。
比如,我开始做健身操,做了几天,体重一点儿都没有变化,但是我发现原本松弛的腰身明显变得紧致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不自觉地做一些踢腿或者侧腰的动作。
在改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无助会让我们产生消极的情绪,那么该如何化解呢?
“转念”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激励方法,转变消极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困境,从其中找到自我超越的快乐。
比如,我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定位,不知道写哪些方面的话题,后来我告诉自己,没有定位就是最好的定位,可以多尝试,想得多,不如多写多练,于是我就不再纠结定位的问题,放下包袱苦练基本功。
人因梦想而寻求改变,然而改变绝非易事,但若不做出改变,与咸鱼又有何区别呢?不迈出脚步,又怎能领略到新的风景呢?就如《千与千寻》中所说:“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祝:
每天改变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