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
第一章: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弊端
作者认为国际大循环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不应该被高估,并提出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主要是依靠内需而非国际大循环来发展的,而且正是在那时奠定了中国经济奇迹。
批注:
1. 当时真的进出口贸易没有带来很大的助力吗(需要查当时的gdp和贸易额)
2. 如何定义“奠基了中国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每年都在正增长,当初引进的科技不是为实现经济增长添砖加瓦?
3. 需要阅读一下美国学派,重商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念
作者通过对于英美过去崛起的历史总结,得出保护主义或者不对称的全球化才是崛起的最大助力。并且认为我国一直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中低端。由于核心技术的垄断和非核心技术的外包,表面上看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但是实际上不利于建立自主创新的经济和生产力,使得发达国家从事高知识密集型活动,专注于报酬递增的高质量生产活动,而发展中国家则专注于报酬递减的低质量活动。
批注:可以解释外国基础学科创新研发的重视水平。但是中国近年来已经开始保护并且提倡自主创新。
作者用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来试图证明在自由贸易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工人和农民实际收入的提高是异常缓慢的,只有实行类似于二战后日本和韩国的保护民族经济的体制才行。
作者认为我国采取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目的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从而获得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以便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
作者认为造成我国资本货物制造业不断萎缩的原因只要有三个:1.大进大出的策略必须按照外包公司的技术标准、产品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2. 进口产品的冲击。非出口的内需部门也减少购买国内资本货物制造业的产品。3. 外国直接投资的购并和全面挤压。
作者认为这种大进大出的战略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为大学生所趋向的较高水平的制造业或者服务业在国内势力单薄,大部分的产业都是低端的产品生产出口企业,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就会降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