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节 驾崩的孝宗皇帝
赵昚成为了太上皇,谢氏成为了皇太后。于是,赵昚的精神更加趋于失常。因为在他看来正是这个“英武类己”的三子赵惇联络满朝文武,然后讨好他的皇后谢氏发动了政变夺走了皇位。
赵惇继位之后,对太上皇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恭敬孝顺。逢年过节基本不去朝觐太上皇,平日里也是宁可与大臣们商议政务,也不愿见父亲一面。
谢太后看着儿子与丈夫逐渐失和,却无能为力。因为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皇帝,她这个皇太后根本无法插手。毕竟大宋帝国的根基还是男权社会,她也不是向太后没那个机会和本事垂帘听政。毕竟赵惇不是宋徽宗赵佶那种只知书画不知国家的皇帝。
赵昚的状况越来越恶化,他甚至经常噩梦连连。谢太后终于看不下去了,他知道自己出面不如让儿子辈的去劝皇帝。反正,不能用大臣,那是皇帝的大忌。因此,便下诏让劭王赵恪来见。
赵恪此时也是早已失去了争夺皇位的野心,毕竟庄文太子赵愭、魏惠宪王赵恺、恭王赵惇(当然赵惇现在是皇帝了)以及他自己原本是四兄弟啊,都是成穆皇后夏氏的儿子。然而现在,当年的兄弟四个死了俩,剩下的两个一君一臣。每每想到这里,劭王赵恪不禁感叹皇权无情。在接到谢太后的懿旨后,他不敢怠慢立刻来到宫中。
“儿臣劭王赵恪拜见母后!”赵恪拜下身来,行长幼之礼。“起来吧。”谢太后起身虚扶一下,说道:“哀家召你入宫是为了太上皇和皇帝的事情。对于他们两位之间的猜忌,你有什么想法吗?”
赵恪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然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谢太后也坐了下来,一言不发。过了好一会儿,赵恪开口了:“母后知道,儿臣与庄文太子赵愭、秦惠宪王赵恺以及今上皆为成穆皇后之子,乃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太上皇因隆兴年间北伐失败而灰心丧气,从此一蹶不振。先朝吴太后曾留懿训,要您联络朝臣发动政变禅位恭王。以儿臣看来,他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便是由此开始。”说到这里,赵恪整理思路,道:“当年高宗皇帝在时,也是禅位父皇。但是那时候是因为所谓‘殆政倦勤’而行禅位之举。换句话说那是高宗皇帝主动禅位,与现在的被动局面完全不同。您想,吴太后是高宗皇帝的皇后,是父皇嫡母。从这一点来说,就算是父皇真的猜到了禅位之举出自先朝太后本意,也不敢怀疑并且较真啊。但是皇上则不同,他是儿臣的三皇兄,是您与父皇眼中的‘孝子’……”
谢太后此时深感误国之责在己,因此痛悔不已。她流着泪说:“你继续说啊……哀家在听。”赵恪便道:“儿臣至此有重言上奏!请您宽恕儿臣无罪。”谢太后便表示恕赵恪无罪。赵恪这才大声说道:“当年的庄文太子赵愭之所以年纪轻轻便薨逝东宫,其原因不仅在于忧心国事。他是皇长子,是当之无愧的太子。但是同时他也是最明显的标靶!秦惠宪王赵恺、陛下及儿臣那时皆为藩王,说实在的都有夺嫡之心。然而,儿臣与诸王争斗之时,今上采取的是冷对待,换句话说一面在您与太上皇面前装‘孝子贤孙’夺得好感,同时交结内侍宦官及朝中重臣!因此才有他今日荣登九五!现在,皇上之所以不朝觐太上皇,恰恰是他真实行为的体现。您想,太上皇正常的时候对他多方教导,十分严厉。但是对他而言为了皇位就不得不隐藏自己的个性……”
“够了!不必再说了!就冲他气死你的二皇兄,哀家就已经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哀家本来召你,是为了让你劝谏皇帝不要忽视与太上皇之间的关系,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你去吧。记住,今日奏对不要和任何人提起。”谢太后越听越气,终于忍无可忍,一拍桌案便站起身来。
“儿臣告退……”赵恪便悄然退下。此后,皇帝与太上皇的矛盾不仅仅是公开化,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
绍熙五年六月初九日,赵昚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赵惇问讯大喜过望,下诏:
一、太上皇帝赵昚上庙号“孝宗”,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
二、自即日起进入国丧,百官素服,停朝三日。
从此,在赵惇的唾骂声中,赵昚的悲壮一生结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