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作者: 弦音的读写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2-03-10 07:08 被阅读0次

    作者:郭召良

    今天突然有点明白过来,看心理学的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治愈自己,情绪起伏比较大,对环境又很敏感,总想成为一个比较平和的人,却一直未能实现。

    偏偏近来又有些火山将要喷发的苗头,用娃爸的话说,要是自己老婆被亲生儿子气死,太轰动也觉得太冤得慌,还是先保命要紧,娃娃还是顺其自然吧。呵呵,呵呵,倒是想得开。不过想想也是,啥事都有高低起伏,娃娃情绪也有高低起伏的时候,想开点放宽心还是对大家都好。

    今天看到的,正好是关于情绪的认知,嗯,希望能有所帮助。


    情绪是客观现实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它以需要是否满足为基础,即没有需要就没有情绪。

    关于基本情绪

    我国古代有七情的说法,即《礼记》提到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从情绪发生的角度考虑,认为婴儿有六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和愤怒。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从《说文》中找到354个字是描述人的情绪的,按照这些字的意思情绪可以被分为18类: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谨、爱抚、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

    情绪表现(情绪表达)

    即通常所说的表情,主要体现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可分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身段表情

    表情具有先天遗传性,所有儿童在受伤或悲哀时都会哭泣,快乐时会发笑。

    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的类似表达进化而来的,有着许多原始的意义印记,显示着某些生存价值的遗传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绪表达能力是与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

    如,婴儿微笑会讨人喜欢,从而获得成人的关爱;婴儿有恐惧厌恶的表情,会引人注意,从而保护其免于危险。

    又如,成年人的焦虑情绪会使人警惕,让人调动身心能量,应对可能的危险。

    面部表情:是我们体验到某种情绪时面部肌肉的变化。

    兴奋时表现为眉眼朝下,眼睛追踪着看,倾听;愉快时表现为笑,嘴角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形皱纹);悲痛时表现为哭,眼眉拱起,嘴角朝下,有泪,有韵律地啜泣;恐惧时表现为眼发愣,脸色苍白,面部出汗,发抖,毛发竖立;愤怒时表现为皱眉,眼睛变狭窄,咬紧牙关,面部发红。

    语调表情人说话的时候语音语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情绪。

    人说话时的音调变化,可觉察出个人的情绪:兴奋时语调高亢、急速;情绪低落时声音低沉、缺少变化,语速迟缓;情绪紧张时声音发抖等。

    身段表情:由头和四肢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如,自信时昂首挺胸,悔恨时捶胸顿足,焦虑时来回踱步等。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有着心理和生理双重性,有主观感受和体验,也有具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应的生理基础。

    情绪心理学家发现,大脑中的下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等部位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脑皮质在情绪的发生中也有重要作用。

    如,厌恶,能帮助其机体躲避有害刺激,通过脑电分析发现,厌恶表现为大脑皮质活动,先抑制后增强。

    情绪引发体内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

    如:愤怒时血压上升,恐惧时呼吸和脉搏加快,胃活动停止,消化液也停止分泌,甚至发冷及汗腺分泌发生变化。

    情绪的意涵

    可从需要是否满足的角度来分析情绪的意涵:

    基本情绪的常见意涵

    人“趋乐避苦”的本性,致使我们追求好的东西,回避不好的。

    对好东西的追求表现为个体的心愿、愿望、期望和目标等具体形式,对不好东西的回避表现为避险、避苦和避坏等具体形式。

    社会情感的常见意涵

    情绪的认知理论

    探讨情绪的生理过程的理论:外周情绪理论、丘脑情绪理论。

    探讨情绪心理过程的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激活归因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提出,后又为美国应激理论现代代表人物之一的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nus)进一步扩展。

    阿诺德认为,我们总是直接地、自动地、不由自主地评价遇到的任何事物,情绪就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或坏时产生的感受倾向。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理查德把阿罗德的评价扩展为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认知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反馈和活动后果知觉等成分

    评价→活动情境的评价→采取行动可能结果的评价→行为后果的再次评价

    例如,深夜回家路上,一个拿着刀的人,突然拦住你的去路,对你说:“打劫!”

    按照阿诺德的观点,此刻你的的情绪体验应该会是:情境评估①→威胁→被劫钱财甚至丢命→恐惧不安;情境评估②→对方弱小→放松平静。

    理查德的看法,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加入一个对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的评价(自己是与对方战斗、逃跑还是顺从)以及自己采取某种行动后会产生什么结果的评价。

    激活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S.Schachter)和J.E.辛格(J.E.Singer)提出的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仅来自人们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也有来自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情绪所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因为对其认知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沙赫特认为生理唤醒本身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认知过程对这种生理唤醒做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归因,就会产生不同情绪。

    一见钟情就属于生理唤醒情绪体验。

    沙赫特和辛格为此专门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给参与实验的人注射肾上腺素或生理盐水。肾上腺素会引起人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生理反应。

    把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不告知组。

    ①正确告知组→注射肾上腺素→被告诉知其注射后会有哪些反应

    ②错误告知组→注射肾上腺素→被告知错误的反应信息(无反应、发麻、发痒、头痛等)

    ③不告知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被告知相关反应的说明

    三组人员,一半被分到欣快情境中,另外一半的人被分配到愤怒情境中。

    欣快情境:实验助手在房间里非常开心,唱歌、玩耍和跳舞,当被试到来的时候,实验人员会邀请被试一同玩耍。

    愤怒的情景:实验助手填写调查问卷时会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情绪,不断地指责,并最终把调查表撕得粉碎,被试也被要求填写同样的调查表。

    实验目的:被试者是否会受到实验助手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行为。

    研究发现:①组被试者最易受实验助手情绪影响,②③组则不受(或几乎不受)影响。

    实验者的解释:②组把注射肾上腺素以后的生理反应归因为情境因素,故而与实验助手产生相似的欣快和愤怒情绪,而①组则把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热等生理反应解释为药物注射的结果,从而没有产生欣快或者愤怒的情绪。③组,由于被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并不会引发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所以他们缺少欣快或愤怒的生理唤醒基础。


    不做实验做相关证实的,果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心理学家。

    国外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还是比较严谨的。

    当然,我也看得有些云里雾里,但就是想看,混个眼熟也好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zt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