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书画文人墨客
【传习堂】书为心画:王阳明书法的哲学

【传习堂】书为心画:王阳明书法的哲学

作者: 兰陵畫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4-12 11:37 被阅读7次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和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立德、立言于一身,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在明代学术成就数最大。

    实际上,王守仁的书法,也是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只是被他在哲学上取得的成就所掩盖了。明朝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书为心画”,他的书法作品是他心学的反映,这是他书法的独到之处。

    王阳明《与郑邦瑞尺牍》局部

    评论王守仁书法,首先要了解王守仁在哲学上的成就。

    王守仁曾把房子盖在会稽山阳明洞,所以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在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下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学,也有人称阳明学、心学,顾名思义,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王守仁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其学术影响巨大。

    王阳明《矫亭说》局部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书法多以行草为主,将创立的心学融入书法,从内心世界去寻找摸索书法的真谛,表现内心世界,“知行合一”,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与实践,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亦是一个独创。

    他的书法一下笔即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清朝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行草手札》手迹,经折装共14纸,上海图书馆藏。王守仁手札流传甚少,此为其答浙江按使唐龙虞佐侍御书。

    王守仁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在此帖得到诠释,整体挺劲古逸,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充分地体现了王守仁书法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有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

    书法看出取法“二王”,追求线条瘦硬风神,自出胸中,并不讲究墨色、空间、线条的变化,与明人尚态书法相去甚远,有晋尚韵的遗风,在明人书法中独树一帜。但因是书信,总偶有率真的一面,如“乎”字竖钩一笔随性拉了很长。有意思的是“大人”二字写得特别大、显目,依笔者之见,是为了表示对收信者尊重,有意为之。款署“守仁”,钤有“阳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广信具”。当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时所作。另钤有“流传在海昌张渭渔处”旧藏印。

    《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王阳明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评:“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以下是由王阳明高仿真机器人书写的楹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这句话正是贵阳市“爽爽的贵阳”名片的来源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堂】书为心画:王阳明书法的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aq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