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无人模式席卷整个零售商业。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无人零售商店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预计达389.4亿元。单从这一点来看,无人零售以后的市场非常广阔。
尽管如此,无人零售也不能取代传统零售,无人零售存在着技术类问题,未来要面对很多挑战。
1、技术迭代问题
虽然,理论上无人零售的技术要求看上去并不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难题需要突破。
目前,从已公开的技术来看,无人超市的物体识别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签(二维码、RFID);另一种是机器视觉。
前者相对技术相对较为成熟,但成本较高;后者同样是研发成本高,但技术不太稳定。无人零售技术的成熟意味着运营成本的降低。接地气的无人零售店的产品必须做到价格平民,当然产品的成本本身包含了技术的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接地气的价格才是真理,价钱合理才会有稳定的客流。
2、现场管理和隐性成本
无人零售并不是完全都不需要人的参与,仅仅只是减少了前端卖场的人员而已。
店内人工管理、理货、配送、补货等都需要人来完成,但这些人都在后台。只是由于店面体积小、密度高,完成这些工作速度会更快。
同时,店内的温控、货物保鲜也只能依靠系统,万一系统发生问题,则会引起食品变质等,货损率可能会很高。无人便利店需要更多的物业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后台成本并没有因此减少,同时灯光、温度、设备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虽然无人便利店的出现让零售业走上了一种新的探索模式。但更为关键的是,同样需要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
技术和隐形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货损等势必要分摊到商品中去,这就需要规模化运作才能够降低成本。同时,物流、供应链等,这些传统便利店面对的问题,无人便利店同样会遇到。
或者找其他平台或供应商合作,但这同样会增加运营成本。
3、生鲜入局,供应链成本高
随着无人零售热度的攀升,众多生鲜电商尝试用“前置仓+无人零售货架”的模式拓展线下交易。事实上,生鲜电商行业中已有众多企业通过无人零售概念布局办公室、商场等全封闭与半封闭的消费场景,但模式不尽相同。
从旧到新,从传统到智能,零售经历着种种变化。从无人零售的东风吹起开始,无人值守货架对生鲜品类一直都是想爱不敢爱,触碰生鲜供应链的成本太高,导致企业纷纷抱团,寻求合作伙伴。就在几天前,百果园也宣布与七只考拉、好品、领蛙等无人值守货架公司进行合作,成立“大百果联盟”。百果园将面向合作伙伴全面开放水果供应链体系。
生鲜是电商的硬骨头,对于无人零售更是如此。而拥有成熟供应链和门店网点的生鲜电商在这点上,则具备了些许先发优势。
虽然,无人零售不能取代传统零售,但势必会分走一部分市场份额。
当然,从情感角度来说,传统零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无人便利店不能比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像夫妻店或者小卖铺,它是一种情怀的存在,买着东西聊着家常,这是情感的交流。
但无人零售的智能、科技、便捷化操作是传统零售不能比的。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等都在改变,所有商业都要与时俱进,零售业更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