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也没什么不好的。

❤
和茜君聊天时,她说自己最近一直在发烧,整个人都很丧,当初自己把考研目标从A校转到B校的时候,是因为A校硕博连读,自己还没想好要读博。而前不久出来的2018考研大纲上,清清楚楚的写着B校那个专业也是硕博连读了。
身体不适时,人的情绪也容易低落。虽然还有一年才考研,但茜君从上学期开始就为考B校做着准备,为此她还结识了一些B校的学姐、学长,买了B校的考研用书。总之,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那些可以量化的准备工作可以再做,而那些心理准备却很难。虽然我们常讲“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中,也要随时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可是啊,当计划好、准备好的一切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时,人难免会觉得很丧。
❤
我不仅是茜君的好朋友,而且是学心理的。面对她的丧,我本应安慰她、鼓励她,而我没有。之前我两的每次聊天至少有一个人承担“丧”的对立面的角色,这次一个比一个丧。
尤其是开学第一周,就像把一年来的负情绪都积攒在了一起,我丧到极致了。两年前看见老区恨不得背着书包走了,两年后搬到比老区大好几倍的新区,却莫名的难过。和家人、朋友聊天也都是各种吐槽与抱怨,七百多亩的新校区在我的心中却不如一个五分钟可以转完的破旧的老区。
我对舍友说在新区我找不到状态,心安定不下来,没有一点归属感。俗话说:“心病还得心医治”,于是,利用空闲时间回了趟老区,这更增加了我的悲伤。喜欢的那家烩饼没了,以前的宿舍、教室也都在变样。
❤
我和茜君高中有着相似的经历,也因此结下了很深厚的“战友情”。我们现在不在同一所学校,是两个相差甚远的专业,但有一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一战到底”,各自努力经营好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对方的描述来想象对方的生活与处境,所以彼此能理解对方,但可能做不到感同身受。
尽管我们知道那些丧气的话讲给对方,至多只能隔着屏幕得到一个抱抱或一句安慰的话,但对话框里还是弹出一条又一条的消息。
我们把那些丧气话讲给对方,并不是期待对方去理解,而是一种自我调节,把丧气都发泄出来,继续鼓足勇气前行。
我们聊天时并没有给对方太多回应,但聊着聊着两人都从开始的丧气变得充满信心。
20岁之前,遇到一点点事恨不得昭告天下,以获得更多的安慰与同情,如果哪个朋友没有及时给予安慰或鼓励,就会出现小情绪。20岁之后,再怎么丧气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告诉别人,更不会期待有什么回应。
从依赖于他人的安慰与支持,到依靠自我内在力量前行,这是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
❤
今天得到一个好消息,闺蜜和男友一起拿到了推免资格,而且都是第一,高兴之余更心疼这一路走来的闺蜜。
她大学参加了很多比赛,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别人眼中,她学习好,各方面也优秀,当然不会丧气。
可是啊,在她一步步变优秀的路上,她经历过的丧气的时刻并不比我们少。
别人都在准备考研,她却在准备夏令营,而那时候能否获得推免资格还是未知数。要是等到推免名额下来,夏令营早已错过;早早准备夏令营,万一没拿到推免资格,考研也被耽误了。
更多的时候是,前一个钟头与男友吵架或是与室友发生不快,下一个时刻就得立马调整好状态投入学习中。
我知道她那些丧到要死的时刻,也知道她那些奋力前进的时刻。虽然过得辛苦了点,但还是很有意义。
丧啊,就要丧到极致;丧完了,就要奋力前进。
❤
有人说,生活这么美好我们不该丧气。可是啊,谁没有那么几个丧的要死的时刻,丧也是生活一种常见的状态。
F学姐大学学的汉语言文学,大学期间参加了很多活动,也拿了不少比赛的奖,在院里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很多学弟学妹们也都以F学姐为榜样。
一向优秀的学姐,考研失利了,这对很少经历失败的她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学姐说她当时就在床上躺了两天,望着天花板发呆。
她一边沉浸在丧气中,一边又有个声音提醒她不能把时间用来丧了,应该即刻努力,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她去做呢。两天后,学姐与朋友约了火锅、逛街,之后重新投入到了学习和工作中。
有人可能会说,那次考研失利对F学姐肯定没那么大的打击,不然怎么两天就缓过来了。这正是因为那次考研对她影响太大,她心里比谁都难过,但她也明白要做的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鼓起勇气前进。优秀的人都能在泥潭中奋力起身。
❤
我身边也有和学姐很像的朋友,他们丧的时候比谁都丧,他们努力起来比谁都拼命。
很喜欢的一个公号作者写道:“20岁以后可以很丧,但每次丧的时间绝不能超过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而不是36小时呢?24小时刚好是一整天,你可以放空自己,你可以好好睡一觉,还可以吃一顿火锅……24小时不是那么长,恰恰又可以让自己缓冲一下,调整一下。24小时后,要把那些丧暂时收起来,勇往直前。
我逐渐的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优秀的人,丧气和努力的次数越多,但丧气的时间越短。他们允许自己丧气,但每次丧气的时间都不能太长。
❤
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个有点悲观且不自信的人。
丧气的时刻,我会一次一次的怀疑自己,无比羡慕那些乐观自信的人。可现在觉得悲观和不自信并不意味着不好,恰恰是这种悲观和不自信让我更努力,更具内在力量。
心理学上说,经常有情绪起伏的人,更具备创造力。持续的丧气和持续乐观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无变化、无活力。
生活嘛,要有高潮也要有低谷,无需羡慕他人,丧也好,乐观也罢,都是生活的常态。
谁不是一边丧的要死,一边鼓足勇气继续前进。愿你我都能在丧气后,鼓足勇气向前奔跑。
乐姑娘,微信公众号:乐姑娘的小世界。生活再难,也会笑着前进。
网友评论